妙笔阁>军事历史>擎国>第二百二十一节、社会扁平化
,虽然太子最终住在了刘家,可外围警戒的活一点都不少,他现在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痛并快乐着,以前一年能见个二品大员的时候都少,现在亲王、太子轮着番往这跑,想结交达官贵人吗?一抓一大把。

可能是和改革派朝夕相处的原因,他现在对改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通过政@改让他对军@改的意义也思考的更多,得益于当年张韬在军中推广扫盲,他这个军官虽然算不上饱读诗书,但至少也能看懂史书。

若论军@改最成功的,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降维的商鞅变法,从这以后,中国军队中的军官不再被贵族所垄断,平民百姓也能靠军功发家致富或是当上军官,这也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打下了基础,是中国提前从封建割据走向了中央集权。

也正是这次降维,诞生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民族精神,保证了第二次降维前,中国不会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重新分裂,就算因为外力的干扰出现了短暂的军阀割据,最终还是会走向统一。

被如此教育过的卫刚,对现在反对改革的那些杂音嗤之以鼻,他不仅支持改革,而且坚信改革一定会成功,可笑的是那些保守派寻找各种理由扯后腿,却一直无法撼动新军体系中的人。

他们还只当是张韬在军中的个人魅力太强,寄希望于张皇帝为了龙椅的安稳也对功臣大开杀戒,或是等没有什么从军资历的张环继位之后,在潜移默化的纠正“跑偏”的路线,就和前明等朱元璋和朱棣都死了之后搞锁国的那套一样。殊不知当初的军中扫盲和让士兵知道为何而战,这两个很简单的做法,就注定了新军不会被旧势力拉拢。

当然也不能苛求这些人鼠目寸光,毕竟没人见识过1949年后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始的第三次降维,虽然这次降维的主体思想来自于一个德裔犹太人,但不输秦皇汉武的fēng_liú人物,用旷古烁今的智慧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仅完成了一个民族复兴的前期准备,还夯实了再次君临天下的底气与精神。并且开创性的在改革开放前,将社会结构精简到了只有公民、公务员和军人这三个阶层。称呼上更是精炼到只剩下一个词——同志!

正是知道这改变历史的第三次革命,张韬和姜田才会如此热衷于改革,只是区别于张韬那种狂热的革命主义思想,姜田的思维更加的冷静和务实,现阶段中华民族虽然经历了一次浴火重生,但是并没有如同自己老家那样,几乎被外来文化征服并打入地狱。

现在的中国人还对自己天朝上国的身份地位深信不疑,文化自信心也几乎达到历史最高点,这种自信其实更像是一种自负,所以无论是文人阶层还是市民百姓,对皇帝没事瞎折腾的改革并不理解与认同,全靠着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帝王权威才得以贯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姜田才更多的从政治角度在意如何保持这种权威,宁可自己冲在第一线承担火力,也要保证张韬能在最终一言定音,而不是躲在皇帝后边呐喊助威,可惜心急的张韬并不领情。

深知这师兄弟之间存在着主观上的矛盾,张环作为夹在其中的调解人,其作用不可估量,至少到现在为止张韬还没有透露出要搞共和制的意思,他也知道目前的国内没有共和制的土壤。所以张环是铁定会继承皇位的,这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想到临行前自己父皇交代的事情,张环趁着姜田情绪稳定了一些赶紧问到:“这次估计会有很多童生考取秀才,但考中公务员的应该不多,先生打算如何利用这些新晋的秀才们?”

说道这事姜田就知道是张韬要问的,倒是也没什么可隐瞒的:“将来秀才、举人之类的称呼最多只是个学历证明,科举会逐渐变成公务员考试,但是你父皇和我打算开展全国性的扫盲,这些秀才就算考不中公务员也没事,家境贫寒没有生计的,就教师去!”


状态提示:第二百二十一节、社会扁平化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