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衙门口有贴出了一张告示,这回不是别的内容,而是公示出了明年开始执行的公务员待遇及升迁标准。
这张告示一出,可就让许多寒门学子心中长了草,不为别的,就冲着每年递增的工龄工资和各种福利补贴,就已经够让人眼红的了,更别提搞事的最后还补充了一句,新官职可异地升迁。也就是说,在这里通过新体系爬上来的官员,是国家承认的正式编制,将来可以到别的地方当官!
这其实和现有的科举体系中,举人通过补缺当个佐贰官熬资历往上升是一样的,只是谁也没想到在改革还没有定论的时候,姜田就敢把这话说出来。
一时间各种走访串联在私底下好不热闹,无论是秀才还是举人,都在谈论这件事的可能性,如果当真如此,那就说明朝廷里对姜田改革的支持不可谓不大,如果是假的,吏部不认这样升上来的官员,那一辈子就只能待在本地做个小吏了。
其实北京城里也为这事炒成了一锅粥,很多人弹劾姜田假传圣旨,把还没影的事编造出来给自己造势,有人骂那就自然有人维护,发现了自家孩子进入体制内的可能性,改革派与贵族达成一致力挺姜田。
直到张韬在大朝会上定了调子,既然过去考试优异的进士要进翰林院实习,那在基层工作优秀的公务员当然也可以升职,甚至可以进入内阁!
这话一出,无异于在朝堂上放了一个炸雷,六部九卿、内阁阁老这些位置,虽然现在都改名字了,但可一直都是清流的地盘,谁能想象一个衙役最后当上兵部尚书?或是以前的行文书吏摇身一变成了吏部天官?
照现在的发展,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出现,从皇帝并没有对姜田擅自许诺而大发雷霆来看,张皇帝显然早就想这么干了,只是时机不对,才没有推广而已。所以张韬的这个表态很重要,这直接导致了姜田改革由试验升级成了皇帝的意愿。
其实这项制度真正引起争议的还不是给了小吏一个升职的通道,天下那么多读书人,以后普及了小学教育,想做官就还要再考一次试是必然的结果,真正让现在的官员们担心的,是科考以后完全变成了学历考试,你哪怕考个状元回来,要当官还是要从基层做起,这样一来江南那些考试大省的清流豪门,可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没有优势,或者说是被拉倒同一起跑线,不仅是给有理想有抱负的寒门学子一个机会,同样是削弱了势力庞大的地主官僚集团,可以算是釜底抽薪般的将就文官网络打散,堪称新朝目前为止最强的一招。
同时也避免了明初那种假借查处大案的名义,对勾连甚广的文人团体进行ròu_tǐ上的消灭,防止因为牵连导致的冤假错案,明初朱元璋用四大案来对军@政两个体系内的山头主义、结党营私进行打击,虽然效果显著,但后遗症也不少,且没有根除诞生军阀和文官结党的土壤,明朝最后还是毁在了这点上。
有远光有头脑的人马上就看出了这项改革的厉害之处,就像当年隋朝兴科举,一下子就动摇了传承千年的豪门贵族,把士这个阶层平民化了,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对社会结构的降维打击,而张韬和姜田正在进行第三次降维,目的是使国家统治结构的专业化,官员来源的多元化。
“所以说,你父皇站出来的时间太早了!如果是等我和旧官僚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再站出来当个仲裁者的角色,绝对能获得比现在要好的结果。”姜田喝了口茶继续说:“现在那些串联的江南地主官僚们,只会蛰伏起来等待时机,而且也过早的暴露了我的真实意图。”
听说有了新式文具的张环,最终还是在软磨硬泡下,获得了外出许可,以游学的名义跑来了天津,太子出游必然是前呼后拥,可是姜田说这番话的时候,身边却一个随从都没有,不然姜田也不会说的这么直白。
听了他的抱怨之后,张环反倒是付之一笑:“先生说的和父皇所猜果然一样,您猜他是怎么想的?”
姜田先是一愣,张韬能猜到自己的牢骚这很正常,毕竟这个战略是他们俩一起制定的,让他意外的是张环的成长已经超出了他这个做老师的预料。
“还能怎么想?”姜田苦笑了一下:“他肯定会和你说,我的想法只能算是一个政客,而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上,尽量减少扯皮集中力量推动国家前进才是为君之道。”
张环笑容不减:“父皇果然又猜中了,他说您虽然会腹诽,却又会不折不扣的去完成改革!”
“唉……”姜田长叹了一声:“谁让我们都有同一个梦想呢。”
张环这次来不仅要查看新文具的生产,同时也要参观眼下所有人都盯着的考前培训班,身为皇储的他视察关系到统治阶级的改革,这一点各方都没什么好做的文章,但是为了确保能获得第一手资料,陪同视察的人也就多了不少。
于是刚回京不久的吴远和刘宝铠又回来了,他们此次的任务是代表贵族监视文官集团别对太子进行负面的影响,同样作为传统文官阶级的代表,田虚海也以同学的身份来了,毕竟他也是比较了解新学的人。而科学派的代表非宋懿莫属,其实他最想看的是赛璐珞的塑化成型工艺。
眼看着这群人驻扎在城中,最头痛的并不是姜田,而是负责安全保卫的卫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