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太子陷入了沉思,张仪说得没错,秦国不是敌人,齐国才是敌人。燕太子平也搞不清楚,为啥父王要远征,攻打秦国?
秦、燕不接壤,打下了,燕国也占不到便宜。燕国来凑人数,欺负秦国。中原诸侯表露出来的行为,是看不起燕国。
尤其是楚国,那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很让燕太子平不爽。
可,五国已经盟誓,不打,就这样撤了,也无法交代。
张仪继续展开攻势,诉说利弊,燕太子领兵在外,燕国国内空虚。齐国犯燕,北胡寇边,赵国趁火打劫。燕国,还保得住吗?燕太子的王位还保得住吗?燕太子别忘了,齐国为何没有合纵。
燕太子平没有接话。
张仪见对方没松口,那是没有说到要害,燕国朝政被权臣子之操控。燕太子领兵在外,就不怕子之与北胡、齐国勾结,倾覆燕国社稷。
燕国内政复杂,也不平稳。尤其是子之,飞扬跋扈,嚣张不已,一点没有把他这个太子放在眼中。
伐秦,迟迟不见成效。他率军归国,燕国易主,那就不好了。
燕太子平本就没想打秦国,他就是来凑个数,看场热闹。现在听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动心了,问,你要如何帮我。
燕太子退兵,秦国和太子就是盟友。无论是齐国,北胡,还是权臣子之,敢和太子争位,都是秦国的敌人。张仪又替燕太子平想了很多,继续忽悠着。
燕太子平年轻,经不住忽悠。退兵,就能够得到这么多好处,对他也没有损害,点头说,好,我退兵。
张仪有说完燕国,下一个目标就是楚国。
张仪知道,楚国不好忽悠。
楚将昭阳,是通过自己的军功,才走到现在这个位置。对待楚国,软硬兼施,那才有效果。
张仪见了昭阳,问,秦国和楚国是联姻,为何楚国要伐秦。
昭阳见对方一开口,就知道来的目的,是想要他退兵。为了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霸道说,楚国看不惯秦国,这个理由够吗?
张仪见对方说话盛气凌人,还一句话把天聊死,气得想揍他的心情都有。
可,他来是劝说楚国退兵,该忍,还得忍。
再加上,张仪练就了无敌的厚着脸皮,这些屈辱对他来说,都不是事。
昭阳见对方脸皮真的太厚了,也被对方喋喋不休之语弄得不烦,直言说,要打就打,说这么多废话干啥。
张仪假装没听见,又苦口婆心地说,秦、楚不是敌人,三晋才是两国的共同敌人。
昭阳听了,不理会。
张仪见这个也没说中楚国的痛处,那就只有揭楚国的伤疤,楚国的大梁,成为了魏国的国都,这是耻辱。
昭阳听了,有些微怒。
大梁是楚国突入中原的重镇,却被魏国占领,这的确是耻辱。
张仪揭了伤疤,撒了一把盐,又顺着说,公孙衍撺掇诸侯合纵是为了对付秦国,也是为了对付楚国。
接着,张仪连续问了几个问题:
秦国落败了,三晋的目标又会是谁?
楚国是合纵长,可曾号令诸侯?
将军是联军统帅,三晋可有听你的?
昭阳想了想最近的遭遇,三晋虽奉楚国为主。但,三晋骨子里是看不起楚国的。
三晋伐秦,是为了拖楚国下水。
三晋亡秦,下一个目标就是攻楚。
但,昭阳奉楚怀王命,前来伐秦。若撤军,除了没脸面见楚怀王,还让楚国和三晋之间的关系恶化。楚国再想和中原诸侯搞好关系,那就太难了。
再说呢?楚国法律,覆军杀将。
昭阳就这样回去了,还能活吗?
就在这时,账外来了一个人,送上一份军情。
军情上说,越国伐楚,速速回援。
昭阳得知,这个消息,也没有表露半点痕迹。但,张仪见了,也猜到了七八分。那就是楚国,东边出事了。也就是说,秦国贿赂越国伐秦,成功了。
张仪又展开攻势,替昭阳着想,说他混到现在这个份上,的确不容易。难道要和秦国打得两败俱伤,便宜了三晋。
昭阳为了楚国的利益,不让三晋做大。也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会因伐秦失去。昭阳开出了很多条件,张仪都答应了。
张仪的意思很简单,只要楚国退兵,都不是事。当务之急,要忽悠楚国撤兵。
昭阳在张仪的劝说下,加上国政之事,这才答应退兵。
秦惠文王见张仪靠这张嘴,退了燕、楚。那么,面对三晋之兵,秦国就多了点底气。
可,令秦国没想到的是三晋也退兵了。
秦惠文王看着函谷关心想,搞什么。你们来秦国一游乎?
话说,楚、燕退兵,三晋也不弱,决定死扛,一定要拿下函谷关。
可,三晋忘了,他们还有一个敌人,那就是齐国。
原来,秦国为了拉拢齐国,不惜降低身份,愿成为齐国西番之臣。
齐国答应,夹击三晋。
三晋腹背受敌,精锐皆在函谷,被逼无奈,只好撤军。
秦惠文王见国难顷刻之间,就被化解,叹道:多亏了这位,靠嘴吃饭的人。否则,秦国真的危险了。
那么,五国联军伐秦不克,楚国和中原诸侯的关系,走到头了。
楚国和秦国,又会如何。
楚怀王错过了这次把秦国打趴下的机会,未来的人生,又会是怎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