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穿越重生>万历外史>第九十一章 上下左右(下)
这时听了杨铮一席话,倒是颇有些自己的见解,这便有了探究考校之心。

马世杰道:“小友对‘性如阴阳,善如万物’作何解?”

“性如阴阳,善如万物。”这句话出自苏轼所作的《论语说》,后面还有一句是“万物无非阴阳者,而以万物为阴阳则不可。”这是针对孟子性善论而发,可算是苏轼辩孟的重中之重。

苏大学士的逻辑性比先贤孟子要强了许多,其实他的“辩孟”不是“非孟”,而是对孟子思想的一种完善和补充。

方才五个秀才已经在这个话题上谈了许多,杨铮听了半天,自也有他的想法。将事物一分为二,非阴既阳,这种别类之法向来是他所不赞同的。

他想了一下,说道:“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智与下愚不移。’我觉得夫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三字经》开头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实孔子并未论人性之善恶,后面两句才是《论语》中的孔子观点。

李宗书抚掌道:“正是,正是!”

吕成亮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诸位莫非也不以为然?”

马世杰道:“孟子还说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子明当知人与非人之别。”

赵澍坪道:“然也,北虏、倭寇这等‘非人’之人也在其列乎?”

孟子所谓的“人皆有之”,其实也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必须是“人”。这其实是以善恶为标准,将人分为了“人”和“非人”两类。所以要是抠字眼的话,可以说孟子的阐述比较狡猾,也可以说自相矛盾。

五个秀才又在这个问题上争论起来,可已没有多少新鲜说辞了。

杨铮听了片刻,说道:“何为人?”

秀才们听了不禁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好生简单,可是却又不是太好回答。

杨铮道:“我们是人。”

吕成亮瞪眼睛道:“小友这话好生噎人。我们是人,这又何须你说?”

杨铮笑了笑,说道:“我们是人,倭寇是人,北虏也是人。天下万邦,如我们这样,会思考,会说话,会穿衣,会用工具的,都是人。”

吕成亮点头道:“这还有些道理。”其余几人也都点了点头。

杨铮道:“人可以群分之。士农工商是一种分法,陕西人四川人又是一种分法,成丁不成丁也是一种分法。同样的,也可分为汉人、倭人、蒙人等等。”

胡忻道:“小友之意,‘人’与‘非人’也是一种分法?”

杨铮道:“正是此意。”说着蘸了些醪糟在桌上画了两个相交的椭圆,中间相交部分面积占了绝大部分。心想,现今还没有文氏图的叫法吧,以后是不是得要叫杨氏图了?

画完之后说道:“好比天下所有的人,都处在这两个圈的范围之内。左边这一小块,便是‘人皆有之’的良善之人,右边这一小块,既是‘非人’。中间这一大块,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人。”

众秀才瞪大眼睛看着桌上的图形,顿觉难以接受。在这个图示中,良善之人所占的比例也实在太少了,这显然不符合“性本善”的论调。而苏轼的“万物无非阴阳者”在这个图形中也得不到体现,中间“不阴不阳”的区域反倒是最大的。

吕成亮道:“小友这个图样,吕某实难苟同。”

赵澍坪道:“善恶之间水火不容,你这不善不恶又是什么道理?”

其余几人也纷纷表示,不赞同杨铮画的这个图样。

杨铮笑了笑,说道:“那就换一种分法。左边为‘上知’,右边为‘下愚’,中间这一大块便是介于智愚之间的普通人,几位兄台以为妥当否?”

nbsp;李宗书点头道:“这倒说得通。”

杨铮道:“我大明子民多为良善,但相公们可曾想过,这是为什么?”

李宗书抢道:“当然是教化之功。性相近,习相远,人非生而知之,若无教化,又岂能知是非良善。”

杨铮道:“我亦持崇儒兄此念。我华夏与四夷之分,便在于此。自羲皇一画开天,肇启华夏,便有了教化传承。至圣人出,为万世师表,至今传承不息。受教化者,不单单是读书人,亦包括每一个华夏子民。小弟父母皆是农人,并不识字,然而他们也知忠孝节义,也知礼义廉耻。”

(ps:伏羲一画开天为华夏最早的创世神话,载于先秦时的楚帛书中。盘古开天的神话最早见于三国时吴国人徐整的《三五历经》中。秦州为羲皇故里,当地人自然更认同前者。虽为传说,但杨铮以此论开端,说服力更强。

秀才们都点了点头,表示认同杨铮的话。

杨铮又道:“然而良善之辈,未必就会始终如一,圣人、君子总是极少数。还有许多犯下国法族规的罪人,也未必在此之前就是恶人。就是读了圣贤书考中进士者,在官位上触犯朝廷律令的恐怕也不少吧。难道他们就不知道是非善恶么?‘人’与‘非人’,或许就在一念之间。”

胡忻叹道:“是啊,君子慎独,若不能时时自修自省,免不了便要行错、踏错。”

杨铮道:“上月古记铁铺被人诬告,祝同知开堂审案,几位兄台都是在场的。究此事之因,是有人起了贪念,许多‘非人’的恶行,便是因此而起。小


状态提示:第九十一章 上下左右(下)--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