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穿越重生>大魏能臣>875.第875章 万里江山,有我一份!

雄鸡一唱,东方破晓,日出汤谷,光芒万丈,天光大亮之后,黎阳城慢慢的平静下来了,烈焰熄灭,浓烟消散,金鼓不鸣,喊杀停歇,一切仿佛恢复了原样,只有城头飘扬的‘萧’字大旗,明白的告诉所有人,这座黄河北岸的重镇,一夜之间易主了!

此一役,玄甲军千里奔袭,深入敌后,在梁氏商队的帮助下,里应外合,一举破城,斩首一万七千人,生擒二万五千人,余着四散奔逃了,占领了重镇黎阳城,就截断了袁绍大军的退路,真可谓大获全胜,最为重要的是:城内的粮草保住了!

“哒!-哒!-哒!”

战事结束之后,萧逸领着一队亲兵,前往城北查看粮草,那是全军的命脉,一点不敢大意了,府库重地,防御森严,周围是高高的围墙,中间一条两丈宽的甬道,青砖铺设的地面上,尸体堆积,惨不忍睹,显然是一番激战之后,这才夺取下来的!

让人惊讶的是,守军激烈的抵抗过了,里面的粮库却没有事,黎阳城内狼烟遍地,这里一个火星也没有,按照道理来说,守军可以放一把大火,不留下一粒粮食、一根牧草……

答案就在甬道尽头,也是最后一道防线上,一具尸体斜靠在大门上,挡住了前进的道路,按理说,玄甲军骁勇善战,就是刀山火海,也会一往无前的,可是面对着这具尸体,众人不禁停下了脚步,甚至产生了敬畏之心!

“赤胆忠心,天下无双,古今完人,莫过于此,请受我等虔诚一拜!”

就在甬道尽头,萧逸领着一众将士们,单膝下跪行礼,眼中饱含热泪,这具屹立不倒的尸体,正是昔日的好友、现在的生死大敌,河北第一智囊--田丰!

田丰身穿白衣,手持着一柄断剑,倚靠在大门上,身上插着十几支箭羽,鲜血流淌遍地,已经身亡多时了,一双眼睛微微睁开着,露出了焦急、愤怒、哀伤、无奈……各种情绪,综合起来一句话:‘我已经尽力了!’

面对必败的局势,田丰没有畏惧,他手持宝剑,奋勇拼杀,坚持到了最后一刻,也尽到了人臣的责任:‘宁可战死,决不投降’,在尸体的后面,就是黎阳粮库了,里面粮草堆积如山,保存的非常完好!

有人不禁疑惑了,田丰血战到底,选择做一名死忠之臣,为何在最后关头,没有放上一把大火,烧毁府库里的粮草,反而留给了敌人呢,这似乎有资敌的嫌疑,忠臣只做了一半吗?

反过来,他不愿放火烧粮草,白白的留给了敌人,就应该弃刃投降,交出府库的钥匙,凭着他的地位、名气、才能,以及跟萧逸的私人关系,可保荣华富贵,平步青云,可是他却死战到底了,即没有投降,也没有逃跑呢?

两种不同的选择,他都没有走到尽头,即没有投降,也没有烧粮草,二者严重冲突对立,让人很是疑惑,难道说,最后的时刻中,‘河北第一智囊’失心疯了吗?

别人不理解情况,萧逸却是心知肚明,田丰没有得失心疯,相反的,他在最后时刻很清醒,做出的选择呢,看似互相矛盾,实则用心良苦呀!

不投降,不逃跑,以文弱之躯,手持宝剑,血战到底,甚至用自己的尸体,阻挡敌人的步伐,田丰用一腔热血,报答了主公袁绍,做到了人臣的及至,至于留下了粮草吗,那是为了黎阳百姓呀!

试想一下,如果田丰放一把火,烧光府库里的粮食,数万玄甲军进城之后,就会无粮可用了,萧逸身为统帅,为了天下大势考虑,绝不会放弃黎阳城,也不会让士兵饿肚子,剩下的办法只有一个--‘杀民养兵!’

黎阳城有四、五万百姓,为了让士兵们有饭吃,萧逸唯一的办法,就是抢夺百姓的口粮了,此法虽然狠毒无情,可是为了战略大局,也只能忍痛为之了,一城的百姓哭泣,好过天下百姓哭泣,所以说,田丰一旦烧毁粮草,倒霉的只能是城内百姓!

因此上,最后的生死关头,田丰宁可战死沙场,也没有放火烧粮,就是希望敌人有粮可用,不要骚扰无辜百姓了,临死之前,心怀苍生,这样的良苦用心,怎能不让人钦佩呢?

因此上,萧逸才会带领将士们,行大礼参拜一具尸体,在高尚的人格面前,固然他是一位敌人,也值得尊敬的,要知道,‘鬼面萧郎’心高气傲,除了自家岳父大人,就是在当今皇帝面前,也没弯曲过膝盖呀!

“用上等的棺椁,入殓元皓先生,不要陪葬金银俗物,放一些竹简就好了,在城外选一处高岗,让他入土为安吧,再修建一座祭祀神庙,希望元皓英灵不灭,护佑一方百姓平安!”

萧逸迈步上前,拔出了尸体上的箭支,又解下了自己的大氅,覆盖在田丰身上,最后用手轻轻一抹,闭上了那双哀伤的眼睛--“河北袁氏灭亡,并非君之过矣!”

一代忠心谋士,陨落沙场之上,河北栋梁折断,再也无力回天了!

接下来,萧逸领人清查府库,结果是颇为满意,共有粟米二十万担、豆饼十余万斛、牧草一千多堆……大都是袁熙截流下的,盔甲、兵刃、器械更是不计其数,维持玄甲铁骑的日常消耗,绝对是绰绰有余了!

萧逸当即下令:先拨出五万担粮食,分发给黎阳百姓,感谢他们相助之情,也算补偿一下战争伤害,百姓们分到了粮食,无不欢欣雀跃,称颂大司马的仁德,捎带唾骂袁氏暴政,人心尽皆归顺了!

接下来,留下一


状态提示:875.第875章 万里江山,有我一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