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穿越重生>山沟皇帝>第二千二十七章 交州杂交水稻

广西交州,宋平城的郊外,有着一片庞大的农田,但是和普通的农田不一样的是,这片庞大的农田都是被包围了起来,外围有着围栏,同时还立有牌子:试验农场,闲人免入。

大片农田的一侧,立有一栋三层水泥大楼,这种规模略大的水泥大楼在郊外地区算是比较少见了。

大楼的门口挂着招牌:农部粮食司交州培育所。

这是一个农部粮食司下属的杂交水稻培育所之一。

大唐帝国研究杂交水稻的时间已经不断了,每年都会投入不少的研究经费对杂交水稻进行培育,陆续建立了广州培育所、昆明培育所以及现在的这座交州培育所。

只不过一直都是没能出什么太大的成果,虽然说也培育了不少水稻良种,但是前期的工作更多的挑选南洋地区的良种进行培育,让帝国的南方地区也能种植。

而纯粹的杂交水稻培育工作,之前一直都是停留在理论上和小规模的试验当中,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都还没能找到高产粮种。

相对而言,其实大唐帝国的其他粮种移植培育工作倒是要更加顺利一些。

比如从南洋、美洲乃至欧洲等地区引入的大量农作物,经过农部粮食司的改良之后,很多都已经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种植了。

比如玉米、土豆、番薯这三种比较重要的农作物,一直都是农部的重点培育农作物。

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改良培育,目前上述的这三种农作物,已经是可以在大唐帝国本土的绝大部分地区种植,而且是可以保障一定产量,甚至是大产量的种植。

这可是相当难度的,如果没有花费庞大的资金进行专门的改良培育的话,只依靠民间自身的改良,这个时间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历史上明朝时期就已经有番薯了,但是原种的番薯对于很多地方来说并不适合种植,产量也不算高。

可经过了漫长的优选劣汰之后,一直到清朝时期,番薯才算是能够在华夏地区广泛种植并保证较大的产量。

而农部的改良培育,就是为了缩短了这个过程,先后改良培育了众多适合不同地区的品种。

尤其是玉米,如今已经是在大唐帝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种植,尤其是比较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开始广泛种植玉米。

因为玉米具备了极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营养价值也较高,产量也不低。

当然了,促使大唐帝国的农民们开始广泛种植玉米的原因还是玉米不挑地,随便一块旱地,甚至山坡上都能种植。

这对于缺乏耕地的大唐帝国而言非常的重要。

同样的,其实番薯也具备类似的特性,所以番薯的种植也是非常的广泛。

很多大唐帝国的农民们,都是在良好的水田种植水稻或者上等旱地里种植小麦,在其他次一等的旱地上种植番薯、玉米、花生,或者是种植桑树、棉花、果蔬等经济作物。

大唐帝国官方也是鼓励农民们种植这些新型农作物,早些年的时候都是免费提供优秀粮种的,现在也还会组织商家收购棉花、蚕茧、果蔬等等经济作物,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但是,即便是这样话,也很难彻底的解决大唐本土所面临的粮食问题。

如果单纯说要吃饱饭的话,其实如今的大唐帝国已经是能够做到这一点了。

哪怕是没有海外领地的粮食供应,仅仅依靠本土的粮食也能够做到让本土的三四亿民众吃饱饭。

但是,大唐帝国的要求不仅仅是让民众吃饱饭啊,他们还想要让民众们吃得好。

把粮食指数降低下来。

百分之六十的粮食指数和百分之四十的粮食指数,中间差的可不是百分之二十的粮食产量,而是好几倍的粮食产量呢。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大唐帝国始终坚持搞杂交水稻,化肥的缘故。

如今花费初步有了眉目,而杂交水稻的话,虽然没有太大的进展,但是好歹也算是小有成果。

交州水稻培育所给上级递交了一份报告,称他们已经是初步培育出来了一款适合南部地区种植的水稻,该水稻生长时间短,产量大。

当然也不是没有缺陷,这个缺陷就是对气候要求比较高,对农田的肥沃程度要求也比较高。

但是,如果有化肥作为补充的话,两广云南的部分地区以及大部分南洋半岛地区都适合种植,并且保持高产量。

虽然这种杂交水稻依旧局限性非常大,但是对于大唐帝国的水稻培育工作而言依旧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再者,如今整个南洋地区都是帝国的,同时南洋地区又是大唐帝国重点开发的粮仓地区。

这种交州水稻刚刚好!

得知了消息后,哪怕是圣天子李轩都是亲自关注此事。

“如果在南洋地区推广种植这种水稻的话,一年下来单亩产量比现在的怕是要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哪怕是增加了化肥的成本,但是算下来的话,最后种植出来的粮食成本还是要比现在的粮食成本要低的多!”

“这是好事,大好事,回头你们农部这边要酌情办理!”

“但是,也不能着急,要确保不会出问题,前期不要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和以前一样,适当选择一两个地方进行实验性种植,如果效果好了再慢慢的推广!”

李轩吩咐了农部粮食司那边相关的注意事项后,又是把移民屯垦司的人叫了过来!

<

状态提示:第二千二十七章 交州杂交水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