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穿越重生>山沟皇帝>第一千七百三十一章 内需导向经济

这是一种人为设立的社会分工帅选机制,通过这套教育体系,那么一百个人里头选出来一个当官,一个当学者,几个当商人高层管理高级技术人员,几个当普通科员职员技术人员,而剩下的绝大部分都是去当农民、工人。

因此大唐帝国的教育体系,你想,看似很公平,实际上并不公平,尤其是对于普通人而言。

类似的政策其实还有很多,也不仅仅局限于教育体系里。

就好比地方发展一样,有些地方自然条件好,人文底蕴也比较好,因此发展的就会非常顺利,并不会有太多的障碍,哪怕是官方不刻意去扶持就能够发展的很好,比如说沿海的部分城市或者是资源重地。

当发展的好了,那么各方面的条件也就更好了,比如说珠三角地区,铁路非常密集,城市内的轨道马车也是非常的密集,一些没有轨道交通的地方,也会有普通的公共马车通行。

如此也是建成了一整套的公共交通系统,再配上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双轮人力车、普通私人马车等,足以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得到最适合的出行方式。

部分发达地区,很多人生活在城郊的中上阶层的人们,早上乘坐火车班车到市区上班,晚上下班了早乘坐火车回家。

但是有些地方,自然条件不怎么样,经济发展的不行,基础设施自然也就不怎么样,很多地方甚至连铁路都没有呢。

尤其是几个西南省份,基本没有连接外省的铁路,省内的铁路也是非常少。

李轩搞出来的西南铁路以及川汉铁路计划,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扶持西南诸省的发展。

总不能说东部沿海几个省份富得流油,其他地方穷的要死不是。

要扶持地方经济,仅仅是铁路也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其他的一些政策跟上,比如说扶持当地发展一定的工商业。

尤其是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的劳动密集产业。

西南这几个省,都是缺乏耕地的地方,不可能和其他平原型地区一样纯粹依靠农业发展就能够富裕,这些地方要想提升经济,还是要靠工业来拉动。

扶持工商业发展,这也是需要资金的。

不过最近这几年大唐帝国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虽然说花销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但是想要做什么凑钱的时候,还是要比以往容易的多。

进入到宣平三十六年,大唐帝国早已经是彻底摆脱了财政赤字的情况,中央财政方面也没有欠债,每年搞得好还有盈余呢。

而更重要的是,宣平三十六年里,大唐帝国的中央财政收入再一次获得了提高,达到了三亿五千万唐元。

这个数字可不低了!

够大唐帝国干很多事了。

作为对比,后世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其财政收入也不过一亿英镑上下。

唐元的含金量是六点五克,后世十九世纪的英镑含金量约为七点三二克,唐元虽然含金量比后世的英镑少了点,但是也没少太多。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唐其实和后世的英国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是人口和领土面积所带来的差别。

由此导致大唐帝国和十九世纪末的英国经济体系有着巨大的差别,并导致了税收的巨大差距。

英国是严重依赖外贸的经济体系,毕竟英国本土不过是一个小岛国而已,当时的人口也不过几千万而已,英国的经济体系是建立在利用强大的工业生产以及金融能力,控制他国以及殖民地的市场,掠夺原材料并进行工业品的倾销,其税收主要来源于关税以及各种间接税收。

而大唐帝国呢,虽然大唐的海外贸易规模也不小,但是关税的规模其实很小,更多的税收来之于其他工商业的税收。

这也可以从大唐的企业家们更加注重本土市场里看的出来!

对于任何一家有志于发展壮大的大唐企业而言,国内市场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庞大的市场。

宣平三十五年里,大唐帝国的总出口额只有大约一亿唐元,嗯,这个总出口额包括了大陆本土、海外本土、局部本土以及海外领地所有大唐控制区,对土著控制区的出口额。

不管是从上海起运,然后贩卖到印度的货物,还是说北美洲新南港起运,然后贩卖到欧洲的货物都列入在内。

然而就算是这样,也不过一亿唐元而已!

而且这还是大唐增加了多种具有极高竞争力,同时像海外输出了大量军火以及其他工业制品,并且大唐也是在拥有巨大的军事和政治优势,迫使他国开放市场的情况下才获得的。

考虑到海外市场的人口以及他们的经济实力,实际上已经是很难再大规模提高海外贸易总额了,因为人家兜里就这么一点钱,再怎么样也是赚不了更多了。

区区一亿唐元的海外市场,怎么可能满足大唐帝国如此庞大的工商业啊。

而相对的,大唐的国内市场就庞大的多了!

大唐的国内市场,其实不仅仅是指本土市场,而是指大陆本土、海外本土、海外领地等所有大唐实际控制的区域。

嗯,其实地方区域什么的也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说消费群体。

大唐人自身的消费,可要比外国的土著强多了!

其他的不说,只说最近几年非常红火的石油行业。

如今的油价大约为每桶七点五唐元左右,然而目前大唐帝国的石油产量已经是达到了千万桶左右,这些石油所


状态提示:第一千七百三十一章 内需导向经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