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青春校园>这只公主是假的>第158章 鼎折足

然而沈蓝樱的脸色却猛地一变,下意识轻声的吐出三个字:“鼎折足!”

她的声音很小,能听到的只有玄玲一人,而玄玲却不懂琴谱,不知道“鼎折足”这首曲子的含义。也不能体会此时此刻沈蓝樱内心的震恐。

鼎折足这首曲子,比雍朝的历史还早几十年。

雍朝前一个朝代叫做夏朝。这首曲子讲述的是夏朝末年的故事。

夏的倒数第二位皇帝性格懦弱,不敢与其它国家争斗,一旦边境出了摩擦,他总是选择割地赔款的方式,换得短暂的安逸。于是南蛮北夷西戎东狄都不把夏朝放在眼里,欺凌压迫,提出各种无礼的条款。

但夏朝那位皇帝虽然没胆子开战,却并不腐败,国内的形势还算是稳定。

按说夏朝本不会亡得这么快,但那个时候,出了个权倾朝野的奸臣。奸臣曾与大皇子交恶,料到大皇子上位后,必定革故鼎新,清理朝中旧臣。奸臣怕自己的官做不长久,于是联手小皇子,各处散布谣言,说大皇子沉湎酒色,不学无术,昏庸无能。

皇帝病重之时,那奸臣找了个机会对大皇子下手,暗杀成功之后,拿了大皇子的印章,写了封罪己诏,称自己没有能力继承国君之位,自愿将位置让给小皇子。

那奸臣又盗得传国玉玺,假传圣旨称皇帝病重,小皇子德才兼备,皇帝自愿退位让贤,圣旨传出后,趁夜发动宫变,将当朝皇帝软禁,扶小皇子登基。

而那小皇子那时年仅十六,不懂得治国之道,只一味的重用当初给了他皇位的那个奸臣,等他年纪渐大时,才意识到国家已然出现了“百官奏事,先报宰相”的现象,而那个时候,国家的局面早就不是他可以控制的了。

新帝的饭食中,常年被宰相混入毒药,新帝身体每况愈下,直到一天一病不起。宰相便忽然告知群臣,他要扶新帝的庶子登基时,朝廷中终于出了反对的声音。

朝臣们反对废嫡立庶,但对于宰相而言,嫡子年纪稍大,母妃出自大家族,不好控制。庶子生母身份不高,年纪又小,控制起来自然容易。

于是新帝嫡子莫名其妙的暴毙。

消息传出来的那天,众多朝臣便能猜到真相,却敢怒而不敢言。

唯独一个老臣占了出来,于朝堂之上怒骂弄权的宰相,揭露了几十年来他干预朝政,干预皇位继承的罪行,又一语点破他篡位的心思。

那老臣是个文学家,有出口成章的本事,他那长篇的言论中用了一个比喻,皇族的权利是鼎,若权力旁落,就像鼎折了一足,鼎内之物倾洒,对应到国家,是颠覆性的灾难。

言论一出,他立刻被宰相杀鸡儆猴,死状极惨。但他临终前那篇言论,却被人抄录下来。

在十余年之后,夏朝被雍朝取代,这篇言论才广为流传。

雍朝的开国皇帝为了警告后世的臣子不要动歪心思,还特意夸赞过这篇文章,于是这篇文章流传的更快,后来还被人改编之后谱成了曲子,取名“鼎折足”。

沈蓝樱为了假扮昭盈公主,认真研究过传世的大多数琴谱,对于这首古老的曲子,自然早就有所耳闻。凭借自己对乐音的敏感,只听了半段前奏,就听出了这曲子是“鼎折足”。

她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哪个不长眼的选了这首曲子?

对于普通人来讲,这种曲子不够通俗,他们更喜欢相思、闺怨、咏物之类的题材,便没有立刻听出来是什么曲目。

但这并不影响宾客们理解这首作品,这曲子是边弹边唱的,唱词的内容就是当年那篇“鼎折足”的原文。

歌词跟诗经的风格差不多,都是四言的作品,念起来朗朗上口,内容是讲述奸臣与小皇子相识,到小皇子登基,最终亡国的故事。曲子结尾的歌词告诫后世君主,要远离奸臣,小心野心的朝臣。

这曲子在普通人听来无非是历史久远一些,选材别具一格一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但对于一部分人来讲,完全是另一种意思。

如果弹琴的姑娘不知道沈蓝樱就是昭盈公主的话,那么在她的认知里,在场的最大的boss就是陇州的洲宰。她如果想要在众多陇州官员面前展现自己的话,大可以选择高难度的曲目,或是赞扬陇州风景的曲子。而不是这首讽刺朝臣勾结朋党干涉皇权的曲子。

讲道理,惠帝统治下的雍朝正处于盛世,没哪个脑子正常的人会选择这种招人不待见的题材。

所以一切就非常明显了,她之所以选择这个曲子,是因为她很清楚坐在湖心岛中的沈蓝樱就是昭盈公主。

这是一种很明显的影射。

“鼎折足”中的贤明夏朝大皇子,暗指的是雍朝的贤明前太子。弹琴的姑娘的意思很明确,前太子是清白的,是有小人陷害他。

不过,在民众的眼里,大皇子江煜晗是个贤明的人,猜想他是被冤枉的人不在少数,所以如果这姑娘只是单纯的想表达对大皇子遭遇的同情和悲愤,也并无不可。

但“鼎折足”的故事中还有另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小皇子。

江煜晗的弟弟妹妹有一大堆,有能力继承皇位的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小皇子指的是谁,了解局势的人早就心知肚明。

要想知道小皇子指的是谁,关键要看奸臣指的是谁。

二、三、四、六皇子各自都有势力,但却都没有得到那种“得之而得天下”的强者。得到了强者支持的皇嗣,只有五皇子和


状态提示:第158章 鼎折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