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大宋将门>816.第816章 曹皇后的提醒

“王介甫这时候退了,还算聪明!”

司马光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这家伙从来都是审时度势的高手。他很清楚眼下的局,以往是王宁安担心功高震主,而且文官集团也接受不了。所以才安排了几个老家伙,等到老家伙倒台了,又把王安石推出来,甚至让包拯和欧阳修撑一段时间,以为过渡之用。

但是这些人当中,除了王安石,别人都拿不出什么变法的策略。

而王安石呢?

他的那一套也已经有些跟不上了,最初王安石的变法是针对理财,增加国库收入,青苗法,方田均税,市易法,等等,都是这个思路。

可随着金融体系建立起来,理财需要更大的格局,王安石驾驭不了。而且他的行事作风偏激,每一项法令都会得罪许多人,偏偏又不知道调和矛盾,能走到这一步,已经算是幸运了,再走下去,只会身败名裂。

就算为了明哲保身,王安石也该离开,换上更有本事的人。

原来制约王宁安上位最大的因素在于皇家的忌惮,还有文官体系的排斥。

可如今呢,司马光都进入政事堂好几年了,王宁安的那些弟子门人,已经步入中层官吏的行列,像宋庠啊,吕诲啊,冯京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已经转变,有些人甚至比王宁安走得更远,提出来的主张更加离经叛道。

相对而言,王宁安就不那么讨厌了。

当然了,皇家的忌惮依旧,但是眼前的局面也更加复杂艰难,一方面城市飞速发展,一方面乡村快速衰落,各种矛盾层出不穷,试问有谁能驾驭这个局面?

如果所用非人,只会让大宋江山陷入危局,历代都有盛极而衰的教训,皇帝不会看不见。

所以这时候,就必须任用王宁安,让他收拾局面。

司马光盘算了一下,师父这时候上位,是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占全了!

师父入主政事堂,执掌大位,他们这些人也能更好发挥本事,一展胸中所学,妙,真是妙啊!

心里想着,司马光从抽屉里翻出了一封密信,正是吕惠卿所写。

在信中,吕惠卿就建议司马光,朝局越来越复杂,以王安石等人的才略,根本不堪用,应当找个机会,把这帮人都赶下去,换上有本事之人!

毫无疑问,吕惠卿所指,正是他们的师父!

司马光采纳了师弟的建议,他强推金元改革,触怒世家大族,未尝没有给王安石找麻烦的想法。

而且这段时间,风波不断,司天台的小吏居然跑到皇帝面前,说什么大凶之年,一个老妇人就敲响了登闻鼓,闹得天下大乱,而后舆论哗然,全都把矛头对准了政事堂,抨击新法……

这么多的事情,偏偏偌大的王宁安一系人马,显得被动狼狈,没有半点作为,只能眼睁睁看着……试问,这些人杰都是吃干饭,没用的废物吗?

当然不是!

他们心里清楚,以王宁安的功劳和地位,谁也扳不倒,既然师父没事,大家也就没事,那不如就让他们闹下去,最终的风雨都会落在政事堂,落在王安石的身上。

以拗相公的作风,他一定会反击的,最好让王安石和那些大族拼一个你死我活,最好两败俱伤,然后他们再出来收拾残局,坐享其成。

不得不说,王宁安手下的坏小子太多了,一个个都是一肚子坏水,居心不良。

吕惠卿,章敦,加上司马光,堪称其中最坏的三个!

只是他们也想不到,拗相公王安石居然没有拼命,反而选择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直接推王宁安上位。

这一招让司马光始料不及,大摇其头!

果然,不能小觑天下英雄啊!

他默默把这封信放在了蜡烛上面,烧得干干净净,哪怕是师徒,有些事情也最好别泄露出去,不然可是要被打板子的。

王安石并不拖沓,他连着上了三道乞骸骨疏,向赵祯言明,他操持变法,心力交瘁,许多事情,始料未及,有误国之弊,愿意退位让贤,择贤臣如政事堂,接掌相印,继续推行变法。

赵祯病势沉重,一天之中,有大半天都在昏迷,但是王安石求去,还是惊动了他。

“朕想了许久,变法是不能停的。”

赵曙连忙附和,“父皇英明,变法让大宋国富兵强,万邦来朝,如果停下来,岂不是前功尽弃!”

“但是变法之弊,又不能不顾。这些年来,唯有你师父和朕提到过,并且在御前推演,提出了问题所在。眼下果然如你师父所言,农村衰败,城市乱象丛生,地方财政凋敝,乱民四起……周峰一案,见微知著,如果长此下去,大宋国将不国。”

赵祯说到了这里,喘了几口气,然后才勉强说下去,“强汉盛唐,都是盛极而衰,尤其是唐明皇,前半生英明睿智,圣断绝人,造就了盛唐繁华。结果就因为一场安史之乱,就弄得国将不国。后人皆归罪唐明皇,认为他宠幸杨贵妃,荒废国政,任用奸臣,酿成巨祸!但是仔细推究,或许也正是盛唐城市繁荣,农村困苦,流民增多,民多怨恨,让安禄山之流看到了朝廷的虚弱,才敢造反作乱。”

“我大宋一定要避免盛极而衰,不能重蹈覆辙,因此用贤臣为首相,乃是必然之选。能胜过王安石的,除了景平之外,不做他想!”

赵曙当然希望师父入主政事堂,他充满了喜悦。

“父皇圣明!师父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赵祯轻轻一笑,傻孩子


状态提示:816.第816章 曹皇后的提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