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大宋将门>第706章 杀向政事堂

不得不说,赵二当初做得太过分了,哪怕几十年过去了,身为赵二的孙子,赵祯想起老祖宗的作为,也是满头大汗,心里发虚。

沈端指出陈琳要帮着太祖一系恢复皇位,哪怕赵祯再不敢相信,也必须要查!

不知要查陈琳,还要查各种消息,看看究竟有没有苗头,尤其十几年前,当时有人就跳出来,推荐过太祖的后代,要求过继……这类的情况,必须仔细清查,一定要弄清楚,到底是谁,再替赵大后人摇旗呐喊!

经过一番查证,陈琳那里没有任何证据。

可市面上各种手抄本,各种文章,茶馆,酒楼,那些说书唱戏的,还真有不少赞颂赵大的,还有人煞有介事,讲着斧声烛影,说什么皇帝得国不正,应当还政云云……

放在几年前,这些情况赵祯大可以一笑了之。

但是在这个当口,皇帝再也忍不了了!

必须查,一定要查到底,牵连进去的,一个不留!

赵祯有些神经质了,他觉得凡是和赵大有关系的人,或者说赵大的子孙后代,都不应该放过!

赵祯一遍遍念叨着:“朕躬德薄,朕躬德薄啊!”

皇帝语气凄凉,杜鹃啼血,听着心酸。

可不是吗,三代人,八九十年的皇帝,还赶不上赵大,是该找块豆腐撞死算了!赵祯五味杂陈,一肚子郁闷。

王宁安沉吟了许久,才缓缓开口道:“回圣人的话,臣倒是觉得,事情未必如此。”

“哦?景平,你有什么高见?”

“陛下,臣以为太祖皇帝驾崩那么多年,当年的旧人,早就作古了。就拿陈琳来说,他还不到80岁,并没有经历过太祖时期,当然了,他的父辈或许还可能忠于太祖,他早年的时候,也可能有些想法,但传到了第三代人,那可就未必了。”

王宁安当即给赵祯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王家的老家丁王忠,他的哥哥当年跟着王贵作战,侥幸没有殉国,他保护了王贵老将军的尸体,心心念念着大宋,到了第二代,也心念着大宋,并且时常去给坟墓降香。

但是到了第三代人,他们从小就和契丹人一起生活,他们知道的大宋,就是敌人,他们甚至厌恶宋人的身份和血统。

他们加入耶律重元的军队,和契丹人一样,梦想着抢掠大宋,发一笔横财,根本不在乎长辈的管教。

直到后来,大宋光复了幽州,重新进行教育,恢复汉魂,差不多十年下来,才渐渐有了成色,新出生的一代人,从小就念大宋的学堂,说汉话,写汉字,拜汉人祖宗神灵,穿汉家衣服,吃汉家食物……渐渐的,这些人才恢复了曾经的状态。

根据王宁安的估计,至少要二三十年之后,原本臣服于契丹的一代人,彻底老了,死了,从社会的核心层淘汰掉,幽州才会变得和中原一模一样。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也必须靠时间来改变!

思想观念,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

“陛下,臣想说圣人御极四十多年,我大宋的子民,多数人穷其一生,只有陛下一个君父,无不把陛下视为天下之主。放眼天下,经历过太祖皇帝统治,对太祖还有感情的,或许都要年过百岁,试问,又有几个?”

王宁安的这番话,让赵祯心里头好受了不少。

“景平,照你这么说,既然不是真的怀念太祖皇帝,那为何又有人写文章,表演戏曲,更有陈琳一般的逆贼,想要恢复太祖一系的皇位呢?”

王宁安满脸为难,欲言又止,赵祯立刻鼓励道:“景平,朕心已经乱了,现在能信任的人,也不过就是你罢了,你还不说实话吗?”

“这个……臣斗胆言之。”王宁安理了理思绪,然后在说道:“陛下,臣以为所谓恢复太祖一系皇位,不过是个借口,或者说,只是为了他们的行动,增加一点说服力而已!”

赵祯蹙着眉头,又问道:“那景平以为,他们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

“反对变法!”王宁安轻轻吐出了四个字,便不再多话。

倒是赵祯,却陷入了沉思。

聪明不过帝王。

赵祯思索了半晌,也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不得不说,随着吏治改革,一大批旧派老臣都被赶走了。

如今的政事堂,包括京中地方官吏,多数都是新派官员,主张变法的力量占据了绝对优势。

正因为如此,在赵祯的心里,也对变法派领袖王宁安产生了怀疑和忌惮,这也就是整件事情的根源!

但是此刻的赵祯,却发现自己错了。

所谓的变法派,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

而旧派官僚士绅,他们的力量,依旧足以撼动整个大宋。

赵祯缓缓闭上了眼睛。

他想起了当年赵大问赵普的一个问题,赵大问天下什么最大?赵普没有回答皇帝最大,而是说要去思考,过了一天,赵普告诉赵大,说道理最大!

赵祯也在问自己,这朝廷,什么最大?

是皇帝最大吗?

不是!

是规矩!

是立国百年,延续下来的规矩,是千年道统传承,一代代人杰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案例。譬如说,皇帝要祭天,立刻礼部就会把历代的祭天程序找出来,斟酌损益之后,皇帝照着办就是了。

皇帝想要立太子,立刻就有人出来,拿出历代的掌故,是立嫡,立长,立贤,他们都有一堆说话,你要是没儿子,拖延日久,不立太子,这帮人也


状态提示:第706章 杀向政事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