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年正月初一,正当百姓欢天喜地过年时,雒阳南宫却在召开新年第一次朝会。
“陛下!”
大殿之中,张辽的声音铿锵有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朝廷还都雒阳以来,已有二载,然袁绍、袁术诸人割据州郡,不朝不奉,不尊君主,不从诏命,有不臣之心,有逆乱之行,臣请讨之,以安天下!”
朝堂之上,刘协与众臣看着张辽,无不吃惊。
要知道,当初张辽迎奉天子后,刘协与许多朝臣还担忧张辽成为另一个董卓,但这两年来张辽行事极为温和,除了在推行科举上强势了一把外,在其他方面从来没有做过逾矩之事,反倒是修订了律例,一切按律行事,又一心扑在民生和建设上,将雒阳这片焦土建设的很不错。
没想到刚开过年,张辽突然提出兴兵讨伐袁氏,群臣一时有些回不过神来。
不过兴兵对于这些大臣素来是非常敏感之事,太傅刘虞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张将军,如今灾害连年,朝廷正是休养生息之际,实不宜兴兵戈,袁氏世受天恩,当以安抚为主,免得刀兵之祸,百姓之苦。”
刘虞当初被赵云和郭嘉救出来后,本来一直留在幽州,张辽迎奉天子还都雒阳后,刘协和一些朝臣担忧张辽独大,因刘虞是宗室,又名望卓著,便将刘虞召回了朝廷担任太傅,地位与张辽等同。
张辽对此并未反对,刘虞退出幽州后,幽州自然由张辽掌控,加上并州,他一下子掌控了整个北方数千里战线,无论从战略还是经济上都迈出了一大步,至于刘虞到了朝廷分权,张辽反而不那么在意了。刘协与朝臣看重的是朝廷的权力之争,他着眼的却是天下布局,单从这一点上讲,刘协和那些朝臣差了张辽十万八千里。
不过刘虞在朝中地位确实极高,此时他一反对讨伐袁术,立时有一批朝臣响应附和。
“是啊,不合动刀兵。”
“兵者,大凶也。”
“愿将军止戈……”
太尉杨彪出言道:“陛下,将军,汝南袁氏累世公辅,忠于大汉,岂有谋反之心,唯陛下明察。”
杨彪是名望仅次于张辽和刘虞的老臣,他声援刘虞后,紧跟着又是一大批袁氏门生故吏或与向往名士的朝臣附和。
“陛下!”随着一个呼声,董承大声道:“臣请朝廷拜袁术为大将军,袁绍为车骑将军,辅助朝廷,镇抚关东,以安天下!”
董承此言一出,种辑等人纷纷出言,个个慷慨激昂,无不是要朝廷召袁氏兄弟入京。
这两年来,尽管张辽低调,但他的手下亲信皇甫郦等人已然将董承他们压制的根本抬不起头来,更不用说荀彧、钟繇等人牢牢掌控中枢了,若非有天子暗中支持,张辽懒得计较,他们早已灰飞烟灭了。
此次董承一党看到刘虞、杨彪出头反对张辽,群臣跟随,便毫不犹豫抓住良机,打击张辽威望。
种辑的言语很是毒辣,直接影射张辽:“吾听闻骠骑将军与袁氏有隙,只是当此天下动荡,朝廷危难之际,还望骠骑将军摒小仇,弃私怨,以朝廷大义为重!”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张辽在大年初一朝堂上的一句话,令反对者汹汹,刘虞、杨彪是处于自身的政见和公心,董承等人却是处于私心了。
张辽没有开口,荀彧也没有开口,段煨、鲍信、皇甫郦等人与刘虞等人打擂,朝堂上一片喧嚣,只有曹操和刘备等少数人保持沉默,尤其是曹操和刘备两个熟悉张辽的枭雄,眼神闪烁着,判断着眼前的形势,不发一言。
朝堂上力挺袁氏的声音越来越响,不少本来持观望态度的朝臣也加了进来。
张辽曾与很多大臣有救命全家之恩,但自古以来朝堂就是最厚黑最现实复杂最讲利益之地,对于政客而言,恩义只能维系短暂的关系,长远还是看利益。
除却推行科举那次外,朝堂许久未见此激烈场面,天子刘协看了看群臣,又看了看前面神情自如的张辽,开口道:“张卿,袁氏四世三公,心在朝廷,讨伐袁氏之事还是从长计议罢,不如招抚……”
他话音未落,外面就有谒者疾步进来,急声道:“陛下!大事不好,袁术在寿春称帝了!”
扑通,刘协惊坐在御座上,失声道:“果真如此?”
哗!朝堂上正争吵的众朝臣一片哗然。
“袁术称帝?”
“怎么可能?”
“不会,不会……”
那谒者再次大声道:“陛下,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祠南北郊,建后宫,任命九江太守陈纪为淮南尹,广置公卿朝臣。”
这下子所有人的听清了,整个朝堂一下子静了下来。
刘虞、杨彪、董承等力挺袁氏的朝臣脸色变得极为僵硬难看,尤其是杨彪,他虽然一向自认行事公正,但他与袁术却是姻亲,姻亲袁术称帝,他这个大汉朝廷重臣一下子变得极为尴尬。
曹操和刘备看了一眼张辽,脸上露出了然之色,他们知道张辽恐怕早已得到消息,今日在朝堂上先隐瞒消息,让这些力挺袁氏者蹦跶出来,大起大落,张辽这一手极为高明,自古以来谋反都是大事,株连无数,当此情形,这些力挺袁氏的朝臣变得极为被动,而张辽则在朝堂上完全占据了主动之势,而且名正言顺。
天子刘协此时的神色也极为难看,刘协这两年在张辽的辅助下顺风顺水,而且随着年龄渐长,逐渐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