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二章 制度〔一〕

达成了最终协议以后,双方也都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李鸿章立刻给西安发电,向慈禧报告了双方最后的协商结果,双方约定交割北京的时间是11月30日,按农历算是光绪27年10月20日,因此现在开始准备从西安出发,还来得及赶回北京过年,这对于清廷和慈禧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当然在旧时空里,李鸿章因为与列国谈判心憔力悴,死于1901年11月8日,离现在没有几天了,不过在这个时空里,谈判显然并没让李鸿章过于劳神费力,而且正式进入军机,让李中堂变得名副其实,也算了了李鸿章的一个心愿,因此现在李鸿章的精神状态还不错,估计能再挺个3、5年也没有问题。

而就在协商结束以后的第二天,秦铮和正要撤离的妻子周萍一起,随同撤离的大队人员,登上了火车,返回天津,而为了不影响大队人员的撤离,秦铮一行只征调了三节车厢,随行的大约200余人,其中士兵有100余人。而其他的军队全部由道路回到天津。

就在秦铮去西安的期间内,天津的各行政机构几乎都在忙碌中度过,主要就是完成这一下撤离任务。其实要撤离7、8万人并不算难,因为天津离北京并不远,而且又有火车相通,因此运送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要安置这7、8万人,就不是一件容易事情。不仅需要足够的住房,还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饮食。

而且按照穿越集团的计划,这次撤离的绝大多数人员都将被安置在山东地区,其中士兵的家属基本安置在农村,如果家里还有劳动力,就组织一起开荒种田;如果没有主要劳动力了,就安置在农场工作,穿越集团己经计划接管山东以后,还将开建2-3个农场,而如家属中有能读书识字的人,则被安置在青岛当工人。工作人员则全部被安置在青岛,一部份留在青岛工作,一部份在将来安排到山东的其他地区工作。

这样一来,天津就只是一个中转站,绝大部份人到了天津以后还要换程船只到山东去。因此首先是在天津就要有足够的地方来安置这一批撤离人员,而虽然现在穿越集团在山东有足够的地区可以容纳得下这一批人员,但除了青岛之外,其他地区缺少足够的房屋,虽然经过了天津的新农村建设以后,穿越集团的工程人员有了足够的建造土坯屋的经验,但毕竟要建造能够容納7、8万人的房屋,也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好在是在之前的战斗中,穿越集团缴获了大量的行军帐蓬,既密实又防水,用于暂时供人驻住是再合适不过了,因此穿越集团在大沽口地区设立了一个移民区,暂时安置撤离的人员,等山东那边的房屋建好之后,再逐步的进行转移。而计划将在农历新年以前,将所有撤离人员都安置完毕。但在此之前,撤离人员的生活、卫生、安全、饮食情况管理都是十分复杂的工作。

不过现在穿越集团己经有了足的人力物力资源,而且以前也有管理难民、移民的经验,因此还是可以应付得过来的,只是忙碌肯定是再所难免时。

而前期从北京带走的全部宫女则是全部都留在天津,她们将和一部份被穿越集团挑选的大戶人家的丫鬟待女,还有小部份地主大户的小姐们,共计约有1500余人,一起接受穿越集团的上岗前教育。毕竟青岛的城市基础建设还在实施中,至少还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初步的城市建设,而天津地区毕竟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己经形成基本的城市规模,各项生活设施都比较齐全,而且又是穿越集团最早占领的城市,因此将她们安排在天津进行教育当然要好一些。

另外教育部和*联合协商,制定了对宫女们的教育计划。首先是按年龄划分,将16岁以下分为一个年龄层,称为低龄班,因为这个年龄段在穿越集团里算未成年人,也是最好进行思想改造的,因此受教育的时间也是最长的,定为两年,当然如果一年之后,经考核判定为合格,而且年满16岁,也可以提前结业。

16岁-20岁为一个年龄段,这个年龄段是人数最多的,占到7成左右,而且思想尚在形成中,也是穿越集团重点培养的对像,教育期定为一年,但半年进行一次考核,通过考核即可结业,而如果一年的教育期满,未能合格,则转入低龄班再进行一年教育,如果还不能合格,则被淘汰。

20岁以上为一个年龄段,称为大龄班,这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少,还不足1成,但由于年龄较大,人生观世界观大体形成,而且人数也不多,因此教育期也定为一年,半年进行一次考核,通过考核即可结业,但如果一年的教育期满,未能合格,则由教育人员进行鉴定,认为还可改造的,才能够转入低龄班再进行一年教育,如果被认为不可再改造的,则被淘汰。

学习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自然是思想教育,简单说就是彻底洗脑,将她们改造成穿越集团的忠实信徒;其次是文化教育,主要是掌握基本的读写、计算能力,另外还有唱歌、舞蹈的教育,毕竟这批人主要是做为穿越者的婚姻对像,因此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都不能太差了;最后就是技术能力训练,现在的穿越集团是不养闲人的,因此这一批人可不能培养成只能进行传宗接代或身体交流的工俱,必须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其实这批人基本都有一定的技能,大戶人家的丫鬟待女就不用说了,宫女们也都会一些缝补裁剪之类的手工


状态提示:第二章 制度〔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