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三人商议之后,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有其他目的的。
历史上的太史慈,最为人所称道的,不是他的武力,而是信义,而且由始至终,从未改变。
他自幼丧父,小吏出身,为了完成太守的委托,他轻骑独行,昼夜兼行率先感到京师洛阳,用计将刺史的奏章毁坏。但也因此,他自知得罪了刺史,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老母,避祸辽东。那一年,他仅仅二十一岁。
这一走,就是数年,但他的名声却在青州流传开来。直到后来,董卓故意将孔融派到黄巾余波严重的青州担任北海相,听说此事之后,为之惊奇,数次派人去看望太史慈的母亲并赠送礼物,让其母十分感念恩情。后来孔融被管亥围困,恰逢太史慈返乡,在母亲的要求下,太史慈单骑入城,后来又独自突围,前往平原请来刘备解围,以报答孔融。
因此,太史慈在孔融这里,应该不出意外的会受到重视,而且旁边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刘备,以刘备的为人,要说不想将太史慈收在麾下,那是绝不可能的,但偏偏,太史慈选择了刚刚上任扬州刺史的刘繇。他不为别的,也不知道去了之后有会做什么,只是因为同乡的身份,刘繇休书来唤而已。而此刻的刘繇,因为袁术势大,占据了九江,只能无奈渡江,将刺史部移于曲阿。
但刘繇又是如何做的?他不是不知道太史慈的能力,但就因为怕许子将的嘲笑,弃之不用,以常人遇之,太史慈也始终没有背弃过刘繇,甚至独自出城大战孙策,直到后来兵败被俘,受到孙策的礼遇,这才转投东吴。期间,他和孙策相约回去收束溃兵,孙策部下很多人都说他不会再回来了,但孙策相信他,太史慈也没让人失望,如期而归。
也许正是因为太史慈的这种品质,他才会被大众所喜。事实上《三国演义》中,太史慈的戏份不多,单挑的战绩也只有孙策一个,却成为东吴集团最有名的人物之一,人称“信义可风”太史慈。
游戏之中,太史慈的出场算是早的,就在黄巾起义时期,在黄县的守城中,那个时候,他才18岁,实力也只有5阶。若是没有玩家参与其中的话,太史慈的命运应该也会如历史般,不说悲剧,但也令人可惜,年纪轻轻就病亡。小说之中,更是给了他一种悲壮的死法。
但就在黄县,太史慈的一个行动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因此遇到了刘风,然后一直追谁刘风战斗,直到黄巾起义被平定后才返回,继续之前的生活。虽然刘风没有给太史慈带来地位上的变化(没有封赏),但他却因此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实力(达到6阶),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于是乎,在按照原先的历史轨迹完成使命之后,太史慈没有再前往辽东,而是去了会稽,投奔刘风。自此以后,他就受到刘风的重用,经常独当一面,地位仅在白建之下,就连贺齐也差了一头。
单论武力,吕布是当仁不让的三国第一人,但就习武的资质而言,孙策在三国能排到前三,他死的时候只有26岁,但就在几年前,就能和处于全盛时期的太史慈不相上下。如今的孙策实力如何,刘风还不知道,上次见面也未曾了解,但太史慈,达到6阶巅峰已经很长时间了,但就是迟迟无法突破到7阶。
这一年多的时间,独自领兵在外,太史慈也没有放弃自己实力的提升,海盐大战之后,在给刘风报信的时候,他顺便也许向白建请教自己的状态,他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突破的条件,但始终无法做到。
这等问题,刘风是插不上手的,白建、荀攸、典韦以及吴隐讨论了很久,也没商议出什么好的办法,因为几乎每个人的进阶都是不同的,有的可能直接水到渠成,有的则要潜心修炼,还有的就直接在猎杀野怪的过程中进阶了,比如典韦。讨论到最后,大家一致决定给太史慈些压力试试,看看能不能助其突破。
当然,之前南边是需要太史慈镇守的,在无锡大战之前,刘风调回来那么多的武将,也没有调动太史慈。直到这时,才放心让太史慈出战。
吴隐是没有在见过太史慈的,他对太史慈的情况更是了解甚少,但在战场上遇见严舆这个6阶巅峰,就突如其来的决定试上一试,结果证明是可行的,就是悲剧了严舆和严白虎,空欢喜一场。
吴郡大族就算是溃败,但在他们最后的大本营吴县城中,实力还是很雄厚的,就目前所知,就有3各有7阶实力的人,刘风当然不会认为这就是吴郡大族的全部了。太史慈不过6阶,统率力还没有武力强,若是之前,只身来这里绝对是找死的行为。但现在,刘风相信,就算太史慈因此失败,吴郡大族也绝不敢下死手。就算是刘风,也要集结了足够的大军,在几个7阶将领的陪同下,才敢前去接收吴县。
太史慈当然是不会知道刘风这边的计划的,几个月的时间,他早已忘记了当初的事,却没想到刘风这边一直的记着。他只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如果能攻下吴县,此次大战的首功还是非他莫属。
他是个要强的人,当初就想随军一路攻伐,后来是刘风直接任命他为偏师的主帅,这才接了军令,牢牢的守着吴县的南部。这次刘风大军在无锡休养,他就决定要努力一把。
这一年多的时间,他自认对麾下军队的训练成绩还不错,再加上战场的拼搏,如今已经有十几万精锐在手。
就这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