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随着战争的继续,法国人也不傻啊,人家也是会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在大口径火炮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怎么办?法国人果断选择了将舰炮扔给陆军,而且法国人还有一点做的比德国好,那就是火炮机动性很好,这个机动性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火炮重量控制比较好,基本属于那种,也许我性能不如你,但是我的炮重和部署的灵活性比你强。而另外一方面就是火炮的自行化。
德国人大口径列车炮如何?其实也不错,克虏伯的技术还是值得信赖的。但是克虏伯本身不管火炮机动方式啊!法国人在炮架设计方面做得不错,虽然不能说稳压德国吧,但是法国人新加入的各种口径重炮着实给德国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在某些方面法国人的优势还是很大的。
王子自从穿越后,曾经专门总结过英法和德国的大口径远程火炮的数据,而的出来的结果就是,总体来看,英法两国在大口径远程加农炮的种类和机动能力上是占优的,至于说产能?这个王子也不清楚啊!
德国人的大贝尔莎火炮很了不起吗?听说过法国人的重型列车炮吗?战斗重量263吨,身官长度11.9米。使用的炮弹有两种,一种是1270千克的轻弹,一种是1640千克的重弹,后者是大贝尔莎火炮炮弹的两倍左右!
这门火炮被放置在两个8轴的列车炮架上,因为有比较先进辅助装填设备,所以重型榴弹炮可以以6分钟一发射速开火!炮口初速450到500米,可以将炮弹打出14.7到17千米的射程!无论从投射量、单发威力还是射程方面法国人的重型榴弹炮都是碾压级别的!
而在凡尔登战役中法国人还使用了另外一款重炮,这款火炮要比m1916型重炮小一些,但是性能同样出色,战斗全重140吨,同样可以使用两种炮弹,轻弹重量641kg,炮口初速为530米每秒,射程在16千米左右。。初速为每秒465米。射程大约在15千米左右。而且同样是因为底盘的优势,这种列车炮的射速达到了三分钟1发!
而如果王子没记错的话,德国的大贝尔莎火炮的射速在20分钟一发上下......。不得不说,法国人在大口径火炮快速装填上有很大的优势。在凡尔登战役的最后阶段,法国人就依靠两门m1916年型重型火炮的帮助,夺回了杜奥蒙要塞!
在以上两种超重型火炮登场之前,法国人还有一种大口径列车炮,这种被称为施耐德m1915年型的重炮在出现的时候几乎可以称为最为强悍的列车炮了,他有两种型号,分别为127.5吨重的巴蒂诺型,和重量达134吨的克洛索型。
这种火炮可以将516千克的炮弹以每秒钟535米的速度打出,也可以将710千克的炮弹以每秒钟475米的速度打出,最大射程达16千米。而且火炮准备时间只有20分钟!射速同样达到了惊人的3分钟1发的水平!
而在以上的远程列车重炮中德国只有一款火炮可以与之相对应,那就是用海军l45舰炮改装的列车炮。这款火炮几乎使用的是全套的海军装备,这门火炮全重达到了267.9吨。使用2个5轴车和2个4轴车运输。这款火炮可以在列车形态射击,也可以在特制的环形轨道上射击,处于放列状态的时候,它的射界能达到环射,并且可以达到最高55度的仰角,充分发挥这款火炮强大的威力!
射程足够远,炮弹威力也比较大。750kg的炮弹可以以800米以上的初速发射,最大射程甚至超过了40km!如果论性能的话,几乎可以压制任何法国同时期的列车炮,但是问题是德国人只有一款,而且出来的时间有点晚了......。
将舰炮改成列车炮其实法国人做的最早,当发现远程重炮不够用的时候,法国人首先做的就是把原来的老式岸防炮和战列舰、巡洋舰的2级主炮拆下来,然后按在火车上作为机动火炮。
比如说老式的1893(96)型火炮等等。这些火炮虽然比较老,也比较笨重,但是威力巨大,而且射程超远,毕竟是舰炮的骨子。尤其是12寸舰炮改的列车炮,可以把321—351kg的炮弹打出30千米以上的距离!
后来法国人觉得这个弹重有些小了,又把炮膛扩了一下,弄出了列车炮。当然这仅仅是一个过渡,因为很快,法国人又决定使用法国海军超无畏舰布列斯塔尼级战列舰的舰炮改成列车炮!
战斗全重达164吨的列车炮可以把重量432kg的炮弹打出44千米以上的距离,这个距离和德国使用的l45型列车炮的最远弹重的最远射程几乎相当!(作者君查的380l45火炮的射程根据弹重不同射程不一样,如果使用750kg的炮弹时,德国列车炮最大射程不过38.7k轻弹的时候,初速度提高到1040米。最远射程就有47.5千米了。)
总体上来看,法国海军炮没有在海洋上发挥什么太大的作用,倒是在地面上拯救了法兰西......。法国人这种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的做法值得王子学习。不过法国人之所以能将如此种类繁多,重量庞大的火炮送到前线上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内线作战。
德国不是没有海军炮,也不是没有列车炮,但是双方使用列车炮的难度可不一样,法国人是在本土作战,列车炮可以直接和国内的铁路体系对接,而且补给后勤保养都十分方便。但是德国人就不一样了。先不说从克虏伯炮厂到战场的距离,从德国国境线到战场就有300km以上的距离,而且到了末端,不少铁路甚至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