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德意志崛起之路>第2492章 二手准备 5

而如果打的奔放一些的话,那么可以考虑趁着夜色或者天气对新不列颠岛上的日军设施下手。破坏日本海军的支援体系。在苏雄看来,如果在情况允许的时候,甚至可以和日本主力舰队碰一下,不用真的打的天昏地暗,只要让日本人意识到继续防御这座岛屿有些得不偿失的话就可以了。毕竟,日本海军也许会为了防御加里曼丹岛和美德舰队拼个你死我活,但是绝对不会在几内亚地区就过早的和美德摊牌。

所以说,如果仅仅是让日本海军退出俾斯麦群岛,这其实对于德国人来说并不难啊,只要收益和风险不成正比即可。也许有人说了,这个战术看起来很简单啊,但是美国人为何就想不到呢?

原因很简单,而且也很多。第一,能做到这一点的只能是德国舰队,现在的美国舰队是没有这个本事的,毕竟德国舰队可以凭借至少26节的高航速保证打不过可以跑,你美国舰队行吗?而如果一支舰队中主力舰都是德国战舰的话,那么美国人也不方便继续把持着指挥权了吧?

其次,就是取舍问题了,让德国舰队主动出击确实是一个打破僵局的办法,但是同时也会削弱新爱尔兰岛的海上力量,如果这个时候,万一日本舰队没有去找德国人的麻烦,而是找到机会狠狠的咬了美国人一口的话,那么这个责任谁来承担?如果损失太大了,那么怎么办?举个更形象点的例子,如果整个日本舰队找到机会对着毫无遮掩的某一个登陆场疯狂的倾斜3个小时的炮弹的话,那么会有什么结果?陆军要死多少?

当然至于第二条的话,这个对于日本和美国来说都是一个两败俱伤的战术,毕竟日本人偷了美国人的登陆场的同时,日本位于新不列颠岛的基地同样会被重创。其实总体来说对于美国人来说赚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毕竟美国人家底厚实,被偷一波,还能继续打下去,而日本人被偷一波狠的,可能就要考虑收缩防线了。

所以,本森也许想到了主动出击是摆脱被动的好办法,但是却不敢轻易下这个决断,一方面是风险问题,另外一方面是指挥权问题。至少在碰壁之前,本森还想在美国海军掌握主导权的情况下把事情做好。

“但是有一点,我想我需蚁拢您有些低估了日本海军对俾斯麦群岛战役的决心了。在我看来,他们可能会更加坚决一些。因为,如果美国人拿到了新爱尔兰岛,那么跨过圣乔治海峡就是新不列颠岛,而再跨国勇士号海峡,那就是新几内亚了,这些地方彼此靠的太近了,一旦美国人渡过了战役最艰难的时候,那么剩下的可能就是势如破竹了。而一旦进入了几内亚。那么等待日本海军的就是一退千里,他们不可能挡住美德两军的陆基轰炸机和水面舰队的双重夹击的。”雷德尔想了想说道。

美德联军的综合实力在那摆着呢,开局艰难只是因为少一个合适的前进基地。而一旦取得了一个合适的前进基地,大量的轰炸机进入机场的话,那么在舰队的配合下对于周边海域将是压倒性的优势。日本舰队根本无力匹敌。

而且因为几个岛屿距离都很近,所以,日本海军想要彻底抵消美国航空力量的优势的话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用自己的航空力量硬刚,第二个选择就是重新拉开距离。第一个选择是找死,拉开架势的美国人会怕你消耗?至于第二点就是一退千里,直接从几内亚岛退到了苏拉威西岛......。而苏拉威西岛很可能是美德联军和日本人最后决战的地点,因为这是加里曼丹岛的最后屏障,这里丢了,加里曼丹岛也守不住。毕竟两者之间只隔着一个望加锡海峡。

所以在雷德尔看来,整个战争的海上部分就只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几内亚岛阶段,第二个阶段就直接到勒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岛了。当然,两个大的战争阶段之间会有相当长的一段休整的时间。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想不明白,日本人到底该如何做才能拖得住呢?在我看来,如果运气好的话,整个新爱尔兰战役也不会持续多长时间,2个月的消耗战,然后我们直接攻击日本人的后方,最多算上3个月时间,日本舰队就到极限了,纵然战舰保留不少,也必须撤退了,而搞定海上之后,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了。”苏雄想了想说道。

“不一定,这毕竟是登陆战,除了海上,还有岛屿上的战斗,如果美国陆军迟迟无法在岛屿上站稳脚跟,并且建立机场和后勤体系的话,后续的机群过不去,海上的形势就不可能彻底明朗。”

“而且,如果日本人也进行远洋破交作战怎么办?毕竟从美国本土到夏威夷有好几千公里,而如此远的距离上几乎没有可靠的中转站,没有飞机提供侦察和预警,护航力量只有驱逐舰,大量的人员和装备全部靠海运。如果日本舰队分出几艘战舰进行破交的话,这是非常大的麻烦。”雷德尔说道。

“不会有太大麻烦的,如果仅仅是伪装巡洋舰的话,美国人有辅助巡洋舰和驱逐舰,对付那些商船底子的伪装巡洋舰并不困难。如果是潜艇的话,那么也是被驱逐舰克制的。损失会在允许范围内。”苏雄不以为然的说道。

“那要是装甲巡洋舰呢?不要忘了,日本人还有几艘美因茨级装甲巡洋舰的前身战舰呢。他们可是在当年的菲律宾海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雷德尔说道。

“那几艘战舰啊。”苏雄想起来了


状态提示:第2492章 二手准备 5--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