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铁十字>第二章 斯大林的焦虑 中

在东线局面尚未根本性扭转的情况下,南面又传来了德军占领伊拉克,威慑土耳其和波斯的消息,斯大林的焦虑情绪变得更加严重。虽然他立即指示朱可夫等人按英美要求抽调15万军队进入波斯巩固苏联柔软的下腹部,但依然面临极大困难——这意味着他给顿河前线准备的30万预备队一下子就少了15万,同时中亚方向的二线梯队也变得不能再用。顿河前线的总兵力只勉强从230万增长到了240万,数字在账面上增加得很快,但有多少战斗力真是鬼知道了。

很多集团军司令员抱怨现在一个步兵师里到处充斥着45岁以上的中年兵,连三周的紧急训练都没及时完成,几乎要从头教起——在战事如此激烈的当口,这根本就是一种奢望。他们普遍认为这种补充部队一个师的战斗力还不如以前两个营,迫于军、师级指挥官的直接压力和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两人的一再请求,斯大林咬牙再次从远东抽调了15万部队。经连续抽调之后,远东红军总兵力从145万下降到不到105万,不过平均战斗力水平依然是最高的,兵力总数依然超过其当面之敌(70万日本关东军)一半,主要重装备是其3倍以上。

对顿河前线这场战事现在连斯大林自己都萌生了退意,想放弃罗斯托夫这根难啃的骨头,转而将军队主力挪用到莫斯科方向并调转战略进攻方向,但大规模撤退不是件容易事,曼施坦因一直死死盯着红军动向,稍有破绽就会凶狠地扑过来。因此,以顿河为核心的南翼战场依然是东线的主战场——北翼战场,60万兵力的北方集团军群与75万红军对峙(芬兰战场上尚有5万德军协同30万芬兰军作战,他们面临35万红军);中路战场,105万的中央集团军群面临的是130万红军;南翼战场,160万兵力的南方集团军群面临的是240万红军。除此之外,红军在草原军区有15万预备队,在中亚有5万后备兵力,在波斯和外高加索有近25万兵力;在远东还有105万兵力。总计约630万的红军地面部队被使用得满满当当。

红军清楚,德军虽然在前线及前线接近地的兵力只有300万出头,但其摆在明面上的力量绝不止三个集团军群的力量(已内含20万轴心同盟军),德国人也仿效红军开始设置战略预备队——这是霍夫曼在裁军扩师、缩小集团军编制后采取的第二个重大方针调整,在原本历史时空中,德军在东线是没有预备队一说的,一旦前线吃紧就从其他战区抽调兵力,不但加大了各防区压力,也加重了运输负担,显得极为被动。

霍夫曼经过认真考虑并反复与凯特尔、蔡茨勒等人商议沟通后,确定在波兰以东、横跨立陶宛南部、白俄罗斯西部、乌克兰北部地带组建战略预备队,初步打算编成一个拥有万兵力的东方集团军群。目的在于让三大集团军群的部队有一个休息、轮换的场所,而不用一休整就跑回西线去。

得益于霍夫曼抽干空军野战师、解放俘虏营看管力量、抽调巴尔干地区德军兵力、加快后备军补充等手段,更由于除南线之外其他两个集团军群用了拉平战线、放弃突出部、坚守防御等策略,东线地面部队在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三国撤退20万兵力之后依然保持着相对充裕和高素质的兵力。

与此同时,东方集团军群还得到了大批仆从军的协助:俄罗斯解放军已完成了最初3个师的编制,正开展第二批3个师的编成,除此之外,已发表过独立宣言的原苏联各加盟国部队也在陆续编成,到1943年1月初,总兵力高达17个师——其中乌克兰5个,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各3个(原本有党卫军部队,现在全变成有关国防军),白俄罗斯、哥萨克各2个,立陶宛、卡尔梅克各组建了1个师。这些基本是按德军统一编制组建而成的部队,每师人员接近1.5万,而不是红军那些只有5000多人的小师,总兵力已突破了30万。根据这些国家自己的预计和承受能力,未来将至少突破25个师。这批部队的去向是明确的,除直接编入一线作战的集团军群外,一律编入东方集团军群。

考虑到协调这些部队需要很高的威望和军衔,1月12日,霍夫曼签署调令,原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魏克斯元帅接任东方集团军群司令官,他的位置则由防御大师莫德尔大将接替,而他给莫德尔的命令也非常简单——弹性防御并要求打出高交换比。

仆从军的战斗力虽然不能与德军相提并论,但存在意义很大,他们一方面利用武装力量在本国积极推动集体农场或工厂分配过程,另一方面又承担二线防御任务,帮助德军在后勤、补给、反游击战、治安等方面减轻压力,特别是在搜捕游击队过程中,德军经常面临人生地不熟的窘迫,而当地国家国防军却一抓一个准。

个别战斗力相对较强的部队甚至还直接编入了作战部队,服从所属集团军群的命令。三个集团军群的兵力虽然只有310万,但几乎全部投入野战——这与日本在中国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霍夫曼三令五申的要求之下,东线后勤处给这些仆从部队的武器装备不算差,全部用缴获的俄*火武装起来,由于缴获装备多部队少,这些部队除坦克之外的装备水平很快就超过了俄军各师的水平,而且这批挑选过的装备大都是战前生产、做工精良的货色,可不是红军手中最近一年来粗制滥造、用来应急的低劣产品。

在本民族国家独立浪潮


状态提示:第二章 斯大林的焦虑 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