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铁十字>第三十三节 组织介绍
叶群狡黠地一笑,不再言语:苏媛媛这朵带刺的玫瑰花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还抢了她延安八美的风头,也该找一个出口让她折腾折腾。

lin biao是真因为找到一个可以列入考察对象的人而高兴么?显然不是,他刚才用了“觉悟”两字,就体现出了他深入考虑的结果:这是在意识形态战线动手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in zin zin z党内已嬴得首席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地位,但这种地位还不稳固,因为以王明为首的亲苏派还掌握着对z理论宣传部门的控制。

z六届六中全会后,王明、张闻天等虽然在政治上开始走下坡路,但这种失势并非是一天就完成的,到40年代初,z意识形态主要部门仍由留苏派或与留苏派关系密切的人所掌握:

z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闻天,副部长凯丰

z中央干部教育部:部长张闻天

z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博古

z中央党校委员会:主任王明

z中央党校:校长邓发

中央马列学院:院长张闻天

中国女子大学:校长王明

z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主编张闻天

这批人主要是依靠意识形态起家的,他们首先因为熟读马列和斯大林本本而得到gong chan国际的重视,从留苏学生中脱颖而出,继而依靠莫斯科支持被扶植为z领袖,复以意识形态开道得以巩固在z核心层中的地位。是故,意识形态成为王明、博古、张闻天等唯一真正具有优势的领域,对王明、张闻天等控制zaodong一直予以相当容忍,因为遵义会议后毛的当务之急是将留苏派从权力核心地带引开,先巩固军权,进而夺取党权,意识形态解释权是摆在最后的东西。所以六中全会后留苏派在党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反而得到增强。

此时张闻天已放弃了党军领域一较长短的努力,而将全部精力转入到意识形态领域,在其主持下,延安编译出版了《马恩丛书》十册和《列宁选集》二十卷,延安青年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研读原典,一时间,学习马列理论在延安蔚为风潮,王明似乎感到施展自己马列才华的机会再次来临,竟然四处作报告,受到延安各机关、学校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

毛对王明等的大出风头一时也无可奈何。站在gong chan党角度,“学习运动”不学马列又学什么呢?于是他眼看着马列著作在延安一本本翻译出版,对张的不满更加强烈。站在毛的立场,张闻天旧错未改,又添新错,十足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教条主义分子——因为张闻天不仅没运用他所擅长的理论知识鼓吹毛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也没将其对王明路线的不满上升到理论批判的高度,反而还搞什么学理论、学原著,言不及义,纸上谈兵,又给王明派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和死灰复燃的可能。

在毛看来,这纯粹是对“学习运动”别有用心的误导,目的还是让张闻天、王明等这批“学阀”、“党阀”继续霸占党的文宣阵地并进而等待时机觊觎政治和权力阵地,必须改变,既然贸然对张下手不好,掺沙子、甩石头、挖墙脚就是典型的策略。

第一步是掺沙子:1939年,经毛倡议,z中央将中央党报委员会中的出版科{解放社}从党报委员会中划出来,另设立中央出版发行部,主管延安及各根据地党的出版物的政治审查和管理事务,由当时担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李富春兼任部长一职。李富春是多年密友,兼任此职是削弱分散张闻天权限的一个重要举动。

第二步是挖墙脚,此时在毛周围已经汇集了陈伯达、艾思奇、胡乔木、何思敬、何干之等一批青年理论家,他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留苏背景,但又与王明、博古等无历史渊源的陈伯达等;第二类是上海左翼文化运动中的活跃分子艾思奇、胡乔木、何干之等。

这两类人的共同特点是都未参加过苏区军事斗争,在党内地位不高,需要倚重毛的影响力为他们撑腰,而毛正好借助这批“青年学士”传达自己的思想,所以陈伯达和胡乔木分别于1939年和1941年被毛调入身边,担任中央政洽局秘书和毛个人的政治秘书,从而在z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陈伯达对的最大价值,在于他从理论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为新理论的完善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与陈伯达以理论学养获知于不同,胡主要是凭其走笔成章的能力及简练的文字功夫被毛录用为政治秘书,主要为毛的演讲稿做文字修辞方面的加工整理,他很快成为毛须臾不可离开的助手,等1942年整风gao chao时胡乔木突然替代凯丰代理宣传部长一职后,声名大噪。

第三步是甩石头:决定扭转学习运动的方向,再不能容忍充斥于延安各机关“空对空”的纯学理讨论的空气,决定转入针对性的实践,既然《联gong dang史》对苏联过往的革命历史都解释为路线斗争,那对党的十年{1927—1937}历史讨论和评价就有助于明晰王明、张闻天等国际派的责任,所以毛暂时放过党的中下层干部,先对党的高级干部。

果不其然,张闻天抵制毛对于遵义会议有关结论的修正,而王明则以自己不在国内为理由,指责博古、张闻天在某些问题上犯了策略错误——不这么说,就没法解释中央苏区保不住,红军必须要长征的问题,但策略错误不等于路线错误。路线错误是要死人的,策略错误


状态提示:第三十三节 组织介绍--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