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铁十字>第七节 动荡的昭和时代(追)
政府对外公开声明不过一周时间,关东军已控制了奉天、吉林两省主要城市和交通要地,你要让军人接受不扩大并撤军回营,难度很大,如果这时候双方还在奉天城展开拉锯交火,反而“不扩大”有可能实现——所以张学良真想政治解决的话,绝不应该不抵抗而是坚决抵抗,拼光了也要压上。

我事后问石原元帅,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他挠挠头皮:“那大概真只有政治解决了吧,比如赔偿我军2000-3000万日元军费,让渡1-2条铁路修筑权,基本上就能平息事态了,当然我和板垣肯定就完蛋了,至少要退役。这个结果也可以接受,毕竟我们弄到好处了嘛……我对帝国、对关东军也是有功的,运气好还有重新启用的一天。”

这是他的真实想法,也是当年帝国在对外交往中爱占小便宜的突出表现:2、3千万日元,1-2条铁路修筑权基本可以让关东军感到满意。但现在奉天、吉林大部分落入我军之手,怎么可能再对这种条件满意?

其二,满洲地方人士大量接洽。事变发展迅速,不但出乎我们自己的意料,也出乎当地实力派人士预料,在大势面前,很多人与我军进行接洽,企图为自己谋求利益。前面已说过,张学良继承了张作霖的衣钵,但未完全继承他的威望和权势,更没有继承他的能力和手段,内部不服他的人很多,张有各种恶习——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还自以为是,很少听人规劝,人格魅力与张作霖相距甚远,颇让一般高层人士所看不起,再加一力倾向南京z quan,不止一次上当受骗还不醒悟,更让内部对其耿耿于怀,虽然杀了杨宇霆等人暂时震住手下,但不见得大家心服口服,等帝国大军压境,这种积压的愤懑就展现出来了。

与关东军接洽较早的是黑龙江省洮南镇守使张海鹏,经我方说服,不到2周【译者注:张于10月1日公开投敌】宣布归顺。与此同时,各实力派人士都在寻找其他门路与我军接洽,我前面说需要张学良军的情报根本不用费力搜集,自有人会呈递说的就是这些实力派人士。这就是关东军上下认为:驱逐张学良乃是符合满洲民心min yi的行为,更坚定了信心。

其三,陆军中枢机关的强硬。陆军参谋本部总长是金谷范三,他知道朝鲜军的想法后本能地表示支持,不过南次郎陆相刚在内阁会议上勉强承认“不扩大”,因此先把增兵的想法压了一下,直接进宫汇报“朝鲜军越境”——与其说是汇报,不如说是试探上意。这时候发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参谋本部军事课课长永田铁山强烈反对陆军中枢增兵,理由是两条,第一条“需要支出经费的增兵不经过内阁批准而仅由统帅上奏,极为不妥”,第二条“参谋总长的决定不与军务局长、军事课课长商量,仅仅得到陆相的理解是不充分的,这意味着对局长、课长极大的不信任……”

这种话放在现在令人难以置信,一个小小的课长居然敢叫板总长?【译者注:好比guoyuan处长绕过司长叫板部长】,但在当初中层一致的气氛下却得到很多人支持,认为陆军首脑作出决策必须经过陆军省、参谋本部的部长、局长、课长之间讨论,意即必须经过中坚幕僚这一渠道。对这种叫板,陆相和总长颇为无奈,他们不可能与全体手下对着干,便表示认可这说法,所有决策都讨论过再执行。

这里有问题需要澄清,永田铁山这时反对增兵真是主张“不扩大”么?非也!他心底赞同采取果断行动,但为达成中层一致,先要把节奏缓一缓,他认为策略和最终目标不一致不妨碍达成结果——这种做法虽然显得权术高明,但会让很多人看不懂,后来他被刺身亡不能不说与这种性格和行为方式密切相关。

中层一致后,陆军中枢机关态度变得十分强硬:认为撤军或其他解决方法应以军队为主导,如果政府一力压制,则陆相准备辞职倒阁,用实际行动维护“统帅权独立”,不过到9月24日前,陆军中枢机关依然维持“不扩大”方针,但意见已清晰地表达出来。这种态度文官派们也清晰感受到了,以至于军务局长小矶国昭向若槻礼次郎首相报告朝鲜军已擅自越境、请求内阁予以理解时,首相为避免内阁倒台,还安抚道:“既已出动,岂非无奈?”

实事求是地说,“不扩大”方针还有一定效果:9月22日关东军要求进攻哈尔滨“保护侨民”,陆军中枢就没有批准,9月24日,金谷范三参谋总长不过几个课长的反对,下达“除吉林外,从满铁附属地wai wei撤回部队”的命令,甚至隔了2天之后还希望从吉林撤军。但遭到关东军抵制,这条命令最终没落实下去。

国内在谋划“不扩大”时,关东军在忙什么呢?除作战和扩大占领地盘之外,他们也在商议下一步对策,因为石原莞尔等人拟定的计划只到满洲事变为止,事变后如何结束、如何收场没有预案,更谈不上完整的政治解决思路——这是与他们所处的格局有关,也与预计有关,谁都没想到一击之下居然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

这时候在前线的建川部长就体现出层级更高的作用,他反对石原莞尔等人“直接占领满蒙”的想法,侧重于取得实质性效果,并取得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的理解与支持,9月22日,关东军商议后的《满蒙问题解决草案》汇报给陆军中枢,核心内容两条:第一,包括奉天、吉林、黑龙


状态提示:第七节 动荡的昭和时代(追)--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