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玄幻奇幻>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19.燃烧的伊斯特尔河(三)
起义者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位置,以及街道无法施展的特性,阿弗欧总部大楼、广播中心等核心据点成功的打退了多次进攻,保住了阵地。

然而,就在形式有那么点起色的时候,保安部队关键时刻喜欢犯二的老毛病以及普通王冠领部队和保安部队的矛盾再次将局势推向深渊。午夜9时左右,驻扎在城外的王冠领步兵团入城,打头的一个营率先赶到广播中心,目睹了起义者和保安部队交火的场面。在群众情绪和“王冠领人不打王冠领人”的口号感染下,指挥这支部队的少校骑在马上喊话。说他也是王冠领人。绝不会下达向同胞随意开枪的命令。就在此时,至少有10支以上的步枪对这位少校开火,子弹全部来自广播中心。

或许里面的保安部队已经杀红了眼,或者他们担心这些正规军人倒向起义者。或者他们只是想给那些傻大兵一个警告。但这个动作无疑是极其愚蠢的。引发的后果也是灾难性的。

在场的士兵大多是从农村抓来的年轻农民,他们在家乡时就了解保安部队的残暴以及征粮队的横征暴敛,此刻目睹保安部队杀死了自己的长官。没有任何犹豫,所有枪口立即调转方向,对准广播中心开枪。

治安骑士指挥官科帕奇.山多尔骑士此时也带着100多治安骑士前来支援,当他们到达广播中心附近时,居然也遭到了被硝烟熏昏脑袋的保安部队猛烈攻击。于是围攻广播中心的起义者又增加了100多名生力军。

军队、治安骑士和保安部队之间宿怨极深,海瑙和拉科西最相信的部队除了占领军就是保安部队。保安部队待遇优厚,权利也很大,甚至可以决定本地军队军官的生死。一个保安部队的少尉居然可以当着上千士兵的脸抽一位上校耳光。无数军官和治安骑士做梦都想和保安部队干上一架,如果不是军队和治安骑士们还保持着基本的服从和纪律,他们早就这么干了。眼下既然已经翻脸,大家再也没什么顾忌,尽情用手里的枪炮去和保安部队拉清单算旧账了。

随着军队和治安骑士的加入,战斗变得更加野蛮残酷,到了9时40分左右,数量上占多数,且极度亢奋的进攻者在坍塌的广播中心东北角废墟里和保安部队打起了白刃战,十分钟后守军再也支撑不住,群众陆续杀入大楼,最后有300多人放下武器投降。不过愤怒的人们没有给他们活路,所有俘虏被命令面向枪毙排成一列,然后挨个被匕首割断喉管后倒吊在广播中心外的大树上。

在大楼陷落前的最后时刻,守军曾连续半小时发出照明术式,黄色的闪光连河对岸的佩斯城都能看见。这是表示状况危急,呼唤援军的信号,他们一直到最后一刻还在祈祷援军的到来,但最终没能盼来一个援兵。因为他们的老巢——阿弗欧总部大楼此刻也已经摇摇欲坠了。

和围攻广播中心不同,为了拔掉这个保安部队的指挥枢纽以及罪恶的象征,起义者一开始就投入了核心精锐——驻扎在基利安兵营的1000多名工兵。这些工兵接受专门的城市战斗训练,很清楚如何才能多快好省的拆房子,手头也有充足的弹药。这里面除了从军火库里抢夺来的部分外,还有不少是从佩斯城的维什—曼弗雷德兵工厂和切佩尔岛上的兰帕尔特兵工厂里的仓库搬来的。这两家兵工厂是王太子投入资金,从海军铸炮厂重金挖来铸炮工程师,亲自选址督造建设起来的宝贝疙瘩,在最近才刚刚开始正式运营,其生产的第一批步枪大炮上还仔细刻上纪念铭记和王太子的头像,即将准备运往北方前线。谁都没想到,这些枪炮第一次发出怒吼的地方居然是布达城,其宣泄火力的对象居然是王太子麾下的统治机构,让人不禁感叹命运对某些人的嘲弄。

除了这些正规工厂生产的武器外,起义者还从特殊渠道弄到了15门被称为“飞雷”的特殊火炮。这种形似水缸,发射炸药包的奇怪火炮一经使用便广受好评,虽然精度和射程有点问题,可比起6磅小炮发射的实心弹和霰弹,10公斤重的圆盘型炸药包的威力要大出好几个等级。遇上难攻不落的据点,起义军只要发射几发炸药包,工事里基本就没有活人了。随着这种开挂一样的攻坚兵器迅速拔除外围据点,守军的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到晚上11时左右,随着最后几个据点飞到空中,阿弗欧总部大楼也沦陷了。

阿弗欧成员们再也没了往日的耀武扬威,那些侥幸还没落入起义者手里的保安部队、特务密探们争分夺秒的脱下身上的制服,换上治安骑士制服或便服,用最快的速度躲藏起来。一旦被人发现,或辨认出来,等待他们的最好结局是像狗一样被人毒打一顿,然后将绞索套上脖子。但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少之又少,更多是被愤怒的群众死刑处死之后挂起来。像奥斯陶洛什.亚诺什上校就是不走运的那一类,在遭到毒打后,这位国保局上校被拖到埃尔凯尔剧院附近,用铁丝捆着腿倒吊在树上吊死。在他边上挂着保普.约瑟夫上校的尸体,尸体上满是刀扎毒打的痕迹,胸膛被打开,心脏被扔在地上……几小时内,数百具死于私刑的尸体挂满布达城的路灯、阳台和大树,在弥漫硝烟和血腥味的夏日晚风中摇晃。

布达市民们欢呼着,金色鸢尾花旗帜纷纷跌落地面,被践踏蹂躏。工人们开始将缆绳套上王太子铜像的脖子,试图用驼兽将这尊25公尺高、重数百吨的


状态提示:19.燃烧的伊斯特尔河(三)--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