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其中牵涉了多少的厉害干系,要是平常时期,早被众多利益切身的大地主官僚集团的口水给淹死了,难怪颜老头要把他派出来,他虽然有才华,显然在政治上还是个菜鸟,这种言论看起来很有道理,暗中不知道牵扯到多少人的即得利益,一旦被有心人知晓不要说前途灰暗,居然没被人下黑手干掉算他运气。
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好办法,要知道千百年来,农耕经济体制下,土地本位制度的思想深入人心,能够拥有一快自己的土地,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让士兵通过战功获得一快自己的土地,这个理由就足够让许多贫寒出身的士卒为之拼命了,如果在推恩到那些民军义勇中去,天知道会爆发出多大的能量。
本朝早期赖以横扫天下的府兵制度,就是建立这种大量获得授天田的自耕农的基础上,只是后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许多人失却了赖一生计的土地却还要承当军役,这才造成了府兵制度的彻底崩坏,到本朝开元年间,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至“黎6担户口雕零,忍弃枌榆,转他土”。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5奖境开元年间,不得不实行改府归卫,改府归边?b>
(注:所谓的改府归卫,改府归边,就是因为大唐内地承平日久,效农民为主的府兵,每年要拿五分之一的时间去执役,还不算上来回时间,往往耽误了农时,因此时有避逃发生。加上地主豪强氏族的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作为府兵基础,当年依靠班田制建立的自耕农逐渐减少,府兵制度已经名存实亡,虽然先后采取了“并番”(几年番务并一年完成)“代番”(花钱免役)等措施,但还是无法扭转内地府兵兵员枯竭的问题,到了天宝八年,有的折冲府已经无兵可上番了。有钱人规避服役,而终日劳作的贫户却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加上许多失去土地这个立身地根本。别说自备武器服役。就是人身独立性也成了问题。其弊端也很多,番上过于繁扰,人力物力浪费严重。农民负担过重等。
为此当时宰相宋景特上书请废府兵易其制度。其中除了分布在安西、北庭、河西等边境上地军府改编为世袭边军军户外。一部分直属十六卫的军府,撤消了作为二级军队的建制,变成附属诸地下级地方兵役管理机构。其防务职能下放到地方,由道的节度使和州的守捉、团练兵分担。因此虽有其名却已无其实了。
而作为本军长驻京畿地区的重要武装力量,十六卫是不能自行募兵,由地方各府输送。而且每卫所辖的数十军府是交错散布在天下诸道中,既在地方上通过不相统属的关系而相互制约,又在京畿本卫中通过多来源地兵员,防止某方面势力利用乡党、同年等名目抱团坐大,影响到政权的稳定性)。
在这个时空。
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形成尾大不掉地局面。到天宝元年(742),边军不断增加。已经达到四十九万人。
边军府兵之所以能得到保留.道理很简单,土地兼并再怎么兼并.也不容易兼并到边境上去。谁愿意让自己的产业可能时刻处在外来的威胁之下,就好比后世全国私占滥用土地成风.但很少有听说边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土地,被违
开发,这是一样地道路.
而作为地区边军总帅“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力无限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成为大军阀。到了平乱结束地战后,天下节度使已有数十个,他们各掌握一州或几州的军、政、财权,使中央政府越来越无力控制。
再加上,“河朔之民苦贼暴,所至屯结,多至2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整个北方可以说是亢兵成灾。按照天宝十二年的户口军民比例.大致可以维持在十户养一兵.但是现在北方.一户一兵在许多地方都很难看到了.青壮年全部进城当兵去了.++持还没什么事.长久就要出问题的.这些经历过战争武装人员不是随便可以遣散.需要一个长期而周全的计划.一.可能就是一场新的动乱根源.
就算要实行,也不是现在,起码要等到战争把那些门阀氏族的根基扫荡的差不多,再考虑。当然这种话是只能心理想想,不能说出来的。
“你的想法甚好,可考虑那些氏族大姓的反弹,这世上是没有人愿意把到手利益交出来”我意味深长的劝道道,要知道光我门下就荫包了许多原本登记中的赋税人口,如果将来要把他们发还原籍,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小萼啊,你有打算舍身取义的准备么”
“什么”他非常惊讶的样子,让我再次叹息起来,有理想,有热血,还有头脑,多好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