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大楚820>79、京观
格区分这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史学家将合乎楚庄王所言,惩治罪大恶极者标准的、或者至少是将敌军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之为“京观”;而认为根本是滥杀无辜、或者是屠杀战俘后将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之为“坑杀”。

如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军在官渡决战,曹操险胜,将一支被迫投降的袁军部队“尽坑之”。

又如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国俘虏,这里说的“坑杀”,绝不是在地面上挖了一个大坑,然后把这些俘虏推下去就地活埋的意思。

试想,秦军想要活埋四十万之众的赵军,得要挖多长时间的坑,况且当时秦兵早已疲惫不堪,根本不想费劲用挖坑这种形式来残杀战俘,换成我,我也不想挖坑,太累,如果先将其杀死再筑成土堆则容易得多。

从齐庄公习惯于做傻事,和事后晋、卫、鲁三国对其的态度可知,齐军对晋军不仅仅只是“京观”那么简单,更多的还是“坑杀”,因为齐庄公“张武军”的本意,是“以报平阴之役”——只有“坑杀”才能泄心头之恨。

“坑杀”效果也很明显,不仅惹恼了晋国,连卫、鲁二国也派出部队来支援。

八月,晋、卫、鲁三国对齐军进行围剿,齐庄公审时度势,见形势对己不利,鞋底抹油,果断的抛下在曲沃昂首以盼的栾盈,自己跑回家了。

在撤退的路上,齐军还被晋将赵胜领着东阳的军队追赶上,吃了一个败仗,晏婴之子晏氂被俘。

齐国伐晋,不仅有效打击了晋国的嚣张气焰,更是一雪五年前差点灭国的平阴之耻,可谓扬眉吐气,虽然没有完成和栾盈达成的预期目标,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唯一不足,便是害惨了栾盈。

打退齐国人后,晋军全力攻城。

在丧失希望后,栾军鼓馁旗靡,毫无斗志,曲沃很被攻破,栾盈和栾氏亲族被全数屠杀,只有一个栾鲂趁乱逃到宋国,曾经显赫一时的栾氏彻底灭亡,成为晋国又一支覆亡的世卿大族。

一般来说,干大事,合伙人最重要,像齐庄公有权势、有财富、有军队,但喜投机取巧、不担责任的人(“抑君似鼠”),不合伙也罢。

齐庄公率领大军从晋国返回,总觉心有不甘,于是就顺道袭击莒国,结果再遭不测,大夫杞梁战死。

回国以后,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去吊唁。

杞梁的妻子听闻丈夫去世,很悲伤,就在城墙下使劲的哭,悲恸震天,结果城角都被哭崩陷了。

至于这个倒霉的城墙到底是什么墙,至今都无定论——

东汉,王充的《论衡》和邯郸淳的《曹娥碑》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信誓旦旦的说哭崩了五丈;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认为,杞梁妻哭崩的是莒城;

唐代,诗僧贯休的《杞梁妻》研究认为,杞梁妻哭崩的是秦长城;

于是,在民间传说和演义中,大多将该城墙定格为秦长城,虽然那个时候秦长城还没建起来。

权威《左传》记载,齐庄公将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今淄博临淄区齐都镇郎家村东)、杞梁妻前去前往哭祭不假,但后期添加的“城崩”、“投水”等情节,除了表现杞梁妻性格刚烈外,更主要的还是显现当时反对战争、歌颂爱情的社会舆论。

杞梁妻,姓孟名姜,又叫做孟姜女。

本次战役最大的赢家当属晋中军将士匄,不仅借此机会一举剪除栾氏党族,还彻底巩固了势力,可谓一石二鸟。

他也非常骄傲,逢人便说:“我的祖先是陶唐氏(尧,十五岁时封为唐侯,号为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龙氏(尧之裔孙刘累,特长是会养龙,在此特指刘累氏族的后代),在商朝是豕韦氏(还是刘累的后代),在周朝是唐杜氏(同上)。”

然后微微一笑,用手指了指自己:“到了我这一代,我范氏(士氏按封地又为范氏)又代表晋国主持中原盟会,功业辉煌,恐怕所说的不朽就是指这个吧!”

众人皆言凿凿。

但是很快就被打脸了。

一天,鲁国大夫叔孙豹去拜见士匄,士匄又习惯性的在叔孙豹面前吹嘘。

叔孙豹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脸不屑的对士匄直言道:“据豹所知道的,你说的这个情况叫做世禄,不是不朽。”

士匄不悦。

叔孙豹解释道:“我国有一位先大夫叫臧文仲,死了以后,他的话世代不废,所谓不朽,说的就是这个吧!我觉得作为个人来说,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能做到这样,虽然死了也久久不会废弃,这,才叫做不朽。”

士匄听罢,顿时大悟,从此沉浸国政,并于当年制定《范宣子刑书》,对诸侯实行轻币政策,使晋国在公室枝叶歧生的不利形势下,在列国争斗中牢牢稳住了阵脚。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我们中国人所提倡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叔孙豹虽没有留下很先进、很系统的哲学思想,但他的“三不朽”之说却代表了这一时期社会思想的时代精神,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即一个人的生命可以死朽,但他所建立的道德、功业、言论则可以永垂不朽,才能不为后人所忘却,而得以“不朽”。

“三不朽”是中国人传统的人生信仰,被中国历史上的精英和众多有学识的人所信奉,那么问题


状态提示:79、京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