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大楚820>54、邲之战中
所,这便是晋盗移秦。

后来士会主动隐退,让位郤克。百年之后,赵武、叔向等追思士会:“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追,不阿而退。”

欲从之游,十分中肯。

在材高知深的士会眼里,楚庄王这点小伎俩还瞒不住他的眼睛,于是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独自派遣巩朔、韩穿率领七队伏兵埋伏在敖山之前,以防楚军偷袭上军。

左等右等,晋军不见楚军前来讲和,倒是等来了楚军的一种礼节——致师。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每当读到两军对峙,大将对决时,一声“谁敢与我大战三百回合”,顿时手心流汗热血沸腾,一种横刀立马的伟岸身形跃入眼帘,长大后才知道中那种以斗将决成败的战争场面只是一种修饰手法。

直到读《左传》时,才发现自己又错了,春秋战争还真有类似单挑的这种打法,用他们的说法叫“致师”。中大将独决的打法原型,便是由致师演化而来。

“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东汉大儒郑玄。

致师不仅是春秋时期的一种战争礼节,还是展现武力,鼓舞士气的一种手段,摆明面上说,楚军来挑战了。

楚军致师的驷马单车来的迅速,风驰电挚般抵达晋军营前,车左搭箭射死一名晋兵,然后代替车夫操控缰绳,车夫则跳下战车,悠哉哉地把马匹整饬一番。于此同时,车右迅速冲进敌营,割下车左射死晋兵的左耳,还顺手活捉一晋兵,回来的时候车夫已整理好马匹,三人迅速驾车离去。

一切像经过彩排一样顺利,晋军一看这还了得,楚国勇士如入无人之境,纷纷要求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于是,影响战局的两个关键人物登场了——魏锜和赵旃(zn)。

魏锜,魏犨之子,早先请求做公族大夫,不许,因为军功不够,心生怨气。

赵旃,赵穿之子,早先请求做卿大夫,不许,因为军功不够,心生怨气。

如果此次战役打不起来,两人的军功将原地踏步,晋升之路也将慢如龟速,于是两人向荀林父请求对楚军致师,荀林父还对和谈抱有希望,没有允许二人要求。

魏锜和赵旃一看挑战不成,于是就心生一计,谎称出使楚军,荀林父一听,觉得这个可以有,不假思索的同意了,于是二人接受和谈命令分别离去。

魏锜运气不好,致师的时候碰到一个人——潘党,这个人射箭很厉害,当时养由基天下第一,潘党差一点,只能排到第二。

魏锜连楚军大营都没看到,就被潘党追的落荒而逃,回到大营被赵旃奚落一番。

轮到赵旃出马了。赵旃比魏锜聪明一点,因为他想到一个计策——夜袭,白天不行来晚上。于是,赵旃趁着夜色偷偷来到楚军大营,正准备致师的时候碰到一个人,这个人虽然不是潘党这样的绝顶高手,但是这个人相当的有分量——楚庄王,本人。

当时楚庄王正在率领左广值班,碰见赵旃一伙,正好闲的没事干,拿起武器直追上去,赵旃瞅着不对劲,马上弃车逃跑,趁着夜黑,脱掉铠甲跑到小树林躲了起来。

晋军方面,荀林父待魏锜回营才知上了二人的当,担心赵旃激怒楚军,于是派出的一支部队前去接应赵旃回营。也是很凑巧,接应赵旃的部队没找着赵旃,倒是碰见了同样是找赵旃的楚庄王一行,既然遇见了也是缘分,于是两队人马开始厮杀起来。

孙叔敖在楚营远远望见前线灯火通明、人喧马嘶,以为晋军主力杀过来了,又担心楚庄王的安危,本着“先人有夺人之心”觉悟,刷起袖子当机立断——振臂一挥,全军出击!

楚军在孙叔敖的治理下,像一只时刻待命出击的鹰,立即布成三个方阵,以左拒(拒,方阵)攻晋下军,以右拒攻晋上军,以中军击晋中军,分三路向晋军攻击。

一时之间火光冲天,马鸣萧萧,楚军大军直奔晋营而去,两大强国之间的决战,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打起来了。

此时的荀林父也还未休息,因为他还在慎重的考虑一件事情——是战是和,面对各将佐的意见,他要综合分析,得出最终判断,并做好意见相左的将佐的安抚工作。

忽闻楚军大举来攻,荀林父奔出营帐,看见满山偏野的楚军气势汹汹持炬而来,将西南的天空仿佛点着了一般形同白昼,心中大惊,不停分析各种局面,最终眉头一紧,不再犹豫,下令全军撤退。

晋军居有利位置而不设防,让楚军向一把利剑一样直插晋中军,中军还没醒瞌睡就被楚军冲的七零八落,不明不白做了刀下冤魂。

荀林父看见了干着急,于是下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撤退动员——快撤,先过河者有赏!

晋军本来还想抵挡一番,如今主帅下令逃跑,谁还抵抗,中军急忙向下军方向撤退,因为下军有一样逃命的东西——船。

中军一冲,下军顿时溃散,晋兵丢盔弃甲、抱头鼠窜,被追赶上来的楚军像穿串一样被戳死。到了河边,两军又互相争夺船只,争先恐后的向对岸划去,没上船的用手扒住船舷打算随船游过去,扒的人一多,船也承受不住,连人一起沉入河底。

北人惧水,看见其他船只连人带船沉入河底,心惊胆战,也顾不上战友感情,拿起剑平靠在舷边,从船头“哧溜”一下划到船尾,将扒船之人手指尽数划断,没入河底。

其他船


状态提示:54、邲之战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