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大楚820>106、柏举之战上
极为不爽,关键这个决策还是出自左司马沈尹戌之口,更让这个掌控军政大权的二号人物显得无足轻重。

关键时刻总有那么些知心着意的人。

左司马沈尹戌北上迂回后,楚将武城黑向令尹囊瓦建议道:“左司马小题大做,依我看吴军兵力不足五千,应和往常一样只是骚扰。如果等待沈尹戌帅兵夹击,战功将为沈尹戌所独得,不如以主力先发动进攻,击破东岸吴军,这样令尹之功自然居于沈尹戌之上。”

好大喜功的令尹囊瓦有点动心。

大夫史皇也建议道:“左司马在国人心目中地位极高,如果这次左司马毁掉了吴军战船,又堵塞了三关而回来,将独享战胜吴军的功劳啊。您看,吴军的战车纯木打造,坚硬无比,而我们战车杂木所制,天雨易腐,待左司马赶来,主力也不知道能不能出战,依我看,不如趁吴军还未安顿,我们出其不意,速战速决,一击必溃。”

令尹囊瓦不再犹豫,猛拍桌子:“传我号令,三军渡河,全歼吴军!”

一场屠杀开始了。

渡过汉水的楚军摆开阵势,从小别山直到大别山,同吴军打了三仗——败了。

按照一般的诱敌之策,吴军应该作出败荒而逃的样子的,而这一次的情况却完全相反——楚军在追击过程中连吃败仗。

吴军每次接战,稍挫楚军锐气之后又继续向东退却,令楚军占不到任何便宜,气的令尹囊瓦头发尖都冒着火,不停的下令围追堵截,誓要将吴军一网打尽。

就像牵着牛鼻子一样,在长达四百余里的战线上,十余万楚军被五千吴军拖垮了阵型、拖乱了阵脚,直到被吴军拖到了他们的终点站——柏举(在今湖北省麻城县东北)。

柏举,驻扎着两万五千名以逸待劳的吴军精锐,他们旌旗蔽日,静静的等待一场决定吴国未来的大战,白缨盔下双目如霜。

死神一般,静的可怕。

望着阵法严整、戈戟如林的吴军,令尹囊瓦心里有点打退堂鼓,想帅军撤退。

关键时候,大夫史皇给令尹囊瓦上了最后一课:“国家太平时,你忙着争权夺利,现在战况不利,你就想临阵逃脱,这是犯了死罪。你现在只有与吴军拼死一战,才能洗刷自己的罪过。就是死,也要死在这里。”

令尹囊瓦无奈,只得迅速重整部队,准备列阵再战。

这一天是公元前506年十一月十八日。

看着不断集结的楚军,居高临下的吴王阖闾没有发布攻击的命令,他还在等,等楚军摆开阵势,好与之决一死战。

这一天他等了太久,他要堂堂正正的与楚军正面交锋,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打败楚国的江东霸主,是雄踞中国江淮唯一的王,是欲兴兵戈以诛暴楚,以霸天下而威诸侯的吴王阖闾。

与他一起等待的人,还有伍子胥,这家伙现在也很激动。

没有与他一起等待的人,是他的弟弟公子夫概。

公子夫概不明白哥哥和伍子胥在等待什么鬼玩意,他只知道现在是进攻的好时机,一旦错过将直面数倍楚军,不用脑袋想都知道胜算不大。

于是公子夫概请示吴王阖庐道:“令尹这个人离心离德,他的部下没有几个愿为他卖命的。我帅前锋部队主动出击,楚军必然溃逃,随后大王帅主力追击,必获全胜。”

吴王阖庐不答应:“乘人之危,胜之不武。”

公子夫概瞪大了眼睛,看着这个五大三粗、竟然也蹦出几句文绉绉的哥哥,仿佛不认识一般,急中生智的也搬出兵法一套:“孙武说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如今我军占据有利地形,应趁楚军尚未集结,人疲马乏之际发动袭击,方可一胜。”

吴王阖庐不答应,理由很充分——不合周制。

公子夫概急疯了:“孙武也说过,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打也是可以的(‘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作战要抓住有利时机才是上策,既然大王已把先锋委托于我,今天我拼命作战,大王明天就可以攻进郢都了。”

吴王阖庐还是不答应,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害怕,数倍于己的敌人,换任何人都怕,更何况客场作战。

唯一不怕的就是公子夫概,他不顾吴王阖庐反对,所部五千兵马向着令尹囊瓦的中军冲击而去。

胜利永远属于无畏者。

公子夫概部借助地形优势,五十乘战车看似单薄飘零,却以裹挟雷霆之势,如同猛虎下山一般、风雷滚滚的直奔楚阵。

又如料想的那样,五十乘战车就像一叶轻快小舟,在平静的湖面上画出一道道水痕,瞬间涟漪不断,拍出惊涛骇浪,楚中军轻触即溃,阵势大乱。

吴王阖闾见公子夫概部突击得手,迅速将主力投入战斗,两部合军一处,士气大振,楚军很快便土崩瓦解,陷于混乱,大夫史皇以死殉国,大夫薳射被俘。

令尹囊瓦也很干脆,见大势已去,弃军逃亡郑国。

丧失主帅的楚军残部在大将武城黑的帅领下,纷纷向西溃逃,吴军穷追不舍,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时追上楚军。

正当吴王阖闾即将下令全歼楚军残部之时,被公子夫概拦住,他说道:“大王请稍等,‘困兽犹斗,况人乎?’楚军明知一死,必定会同我们拼死一战,我军必败。如果我们先让一半的楚军渡河,给其一线生机,剩下的楚军必然急于求生、丧失斗志,我们必定一击必溃,这


状态提示:106、柏举之战上--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