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祐唐>第11章我在大唐收古董
裕。元日这天也是热闹非常。李祐看到青雀大街熙熙攘攘的人流,也不想回到冷冷清清的燕王府去,便在朱雀门边随便找了个黄门值守的房间待了一会儿,让亲卫回燕王府带回来一套常服,就在这里换上,带着两三个亲卫在长安城晃悠了起来。

长安城布局严整,一百零八坊分列朱雀大街两边,如果从空中俯瞰的话,能让强迫症患者心旷神怡。然而这种城市布局其实是出于城市防御的考量,与《清明上河图》中北宋东京汴梁的游人如织商业发达有极大的差别。长安城的经济活动除了走街串巷、和武侯捉迷藏玩的小商贩,主要在东西两市。李祐在朱雀街转悠了半天,见实在没什么好玩的,便带着亲随到了东市。

东市里面比朱雀大街更要热闹几分。不过李祐虽然换了常服,一张脸还是挺有净街效果的,熙熙攘攘的东市里面硬是有了一个方圆两丈的空白,空白的中心便是李祐和他的亲随。周围的人或是畏惧或是不屑,总之连一个正眼瞧他的都没有。

李祐忍不住摸了摸鼻子,苦笑了下,混不在意地带着面红耳赤的亲随四处游逛。

东西两市相比,东市由于周围居住的达官显贵比较多的缘故,档次明显比西市要高一些,不管是商铺的门头还是售卖的货物,无不更显奢华。不过李祐看着也就这么一回事儿。要说起来,流传后世的国宝文物中,除掉那些在任何时代都堪称国之重器的青铜器和与个人艺术修养有极大关系的书画,像瓷、雕、漆这一类的工艺品,最多最好的还得数唐代以后的玩意儿。特别是瓷器,五代及之后的两宋,算是陶瓷工艺大跨越发展的时期,不管是烧制手段还是器皿造型,都要高出唐代陶瓷一个档次。唐代陶瓷里面能拿得出手的也就三彩,但这玩意儿肯定不会出现在东市售卖,否则开店的人肯定自己就用上了。

李祐边走边看,一边还胡思乱想着:要是自己不分好坏,随便在东市弄上些能够长久保存的玩意儿,找个地方挖坑埋了,再留下张藏宝图什么的,等到了千年之后在京城二环也能换几套房子了。

走着走着,便遇到了一间书铺,李祐站在门口看了一会儿,便抬腿走了进去。

书铺中原本还有三五个人,抬头见到走进来的锦衣少年,便赶紧放下手中的书跑了出去。李祐看得发噱,却也并不阻拦。倒是书铺的伙计,看到李祐进来,明显也认出了李祐的身份,虽然明显战战兢兢,却又不得不扯着笑脸上来招呼。

李祐也不和他啰嗦,四处走走看看,对于其中明显是全新的书籍不屑一顾,故意找那些陈旧破败的书籍,既不看内容,也不看看作者来历,不大一会儿就将书铺中的旧书搜罗一空。

让亲随付了钱,李祐便抬腿走出了书铺,留下捏着两片金叶子的书铺掌柜满脸不可思议。

几本不知来历的旧书,价钱居然这么贵,这也出乎了李祐的预料。不过想想也是,这会儿不管是造纸还是印刷,都是成本颇高的行业。李祐在书铺中看到的新书倒是有几本是印本,但绝大多数还是抄本,就更别提李祐选的这些旧书了。

嗯,全手工的,自然要贵不少,没毛病。


状态提示:第11章我在大唐收古董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