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留下了爱美人,不爱打江山的名声。
对于,朝臣的评论,赵武灵王一点也不放在心上。
他准备了这么多年,选择冒进,就会让多年的努力前功尽弃。没有十足的把握,是绝不会轻易攻伐中山国。
朝臣说他不务正业,他也认了。
但,孟姚说他不上进,他不干了。
男人怎能让女人说不上进了。
为了不让孟姚小看自己,赵武灵王总要做点事,证明自己是有进取心的。
赵武灵王将河东之地,与齐国河西之地交换。
朝臣:反对。
理由:君上太胡来。
赵武灵王也不解释,坚持换地。
有大局观的朝臣得知这个信号,认为赵武灵王是想对中山国动手了。
他们也不反对。
然,换地之后,赵武灵王还是不对中山国动手。
这下,朝臣糊涂了。老板,这是怎么了。
赵国河东之地比齐国河西之地,大很多。
交换土地,赵国很吃亏。
如果是为了攻伐中山,做准备。
吃点亏,也没什么。
可,老板不打中山,又吃亏,这是干什么呢?
赵武灵王不解释,依旧在宫中乐得逍遥。做为老板,怎能让员工看出心意呢?
赵武灵王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对中山国的战略围困,接下来就是如何一战而定。
这几年,赵武灵王关在宫中,时间多了,就在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他插手中原战事,胜少败多。
甚至是连战连败。
函谷关之战、休鱼之战、观泽之战、中都之战、西阳之战、蔺城之战、离石之战等等,他都输得很惨。
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赵氏男儿太弱。
还是诸侯太强。
赵武灵王带着这些问题,冥思苦想,富国强兵之道。
无论从自身原因出发,还是从外在因素下手。赵武灵王越想越头痛,找不到问题的关键。
赵武灵王自信,为政这些年,一直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什么赵国还是不能与诸侯一战呢?
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一个人不能解决,那就多找几个人。
正所谓,人多力量大。
有一个人提出了观点,解决了赵武灵王的难题,也说明了赵国连战连败的原因:赵国没有一支能打的劲旅。
这个人就是乐毅。(此时的乐毅很年轻,不到三十岁。)
魏国能够横扫诸侯,有魏武卒。
齐国能够打败魏国,有竞技之师。
秦国东出函谷,与诸侯争天下,有虎狼之师。
大国相争,而不落败,皆因为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
赵国要鼎立中原,傲视天下诸侯。赵国就需要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可,如何才能建立一支劲旅,还要天下无敌。
这很关键。
魏武卒、竞技之师、虎狼之师,都是通过战阵打磨出来的劲旅。赵国能够在短时间内,锤炼出劲旅,与诸侯争锋吗?
答案:难。
赵国要打遍诸侯无敌手,就要锤炼出一支比诸侯还要强的劲旅。
他能做到吗?
难,很难,相当难。
效仿中原,也抵不过齐、秦、魏。
赵武灵王在朝臣的帮助下,分析问题、认清现状、解决问题。
于是,赵武灵王不想和中原诸侯打了,重新调整战略。
要想在车战、步兵制,锤炼劲旅,与诸侯抗衡,这是很困难的。
再加上,赵国和诸侯所处的环境和地理位置不同。
赵国地处北疆,胡患严重,国内多山地。
放弃南下争霸诸侯,选择北上进军胡地。这才是,赵国最好的出路。
他要灭中山、北掠胡地、降胡人、称霸草原,也是相当困难。
这些人善骑射,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来时,一阵风。去时,也是一阵风。
赵国原有的兵制,无论是车战、兵战,最多能够防守,却不能进攻。
要想打赢,肃清边患,就要采取主动进攻。
要主动进攻,打赢他们,就要追上他们,找到他们。
赵国只有选择他们擅长的方式。
也就是说,只能锤炼一支铁骑。否则,搞不定边患,不能开拓胡疆。
魏有武卒,纵横诸侯。赵有铁骑,方能纵横胡疆,肃清边患,争霸中原。
对,就这样干,改变兵种,训练铁骑。
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想法很简单,实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毕竟,中原诸侯骄傲了上千年。
赵武灵王另辟蹊径,改革兵制,训练铁骑。
这很困难。
但,不改革兵制,赵国离弱国也不远了。
再加上,胡患对诸侯的威胁,已经有上千年。
赵国虽不怕胡人,但胡人盘踞在北方,威胁到赵国。赵国要强,要争霸诸侯,就必须先解决胡人带来的隐患。
胡人对赵国的危害,不压于诸侯。
武王伐纣建立镐京,不过三百年,被戎狄所灭。
燕国立国至今,燕国很多君主一生都在抵御北胡,没有机会插手中原,以至于中原诸侯忽视了燕国的存在。燕国不犯北胡,北胡也会南下犯燕。燕国也曾在北胡的入侵下不断迁都,甚至险些亡于胡人之手。
齐恒公号召尊王攘夷,一匡天下,就是因为北胡、戎狄的力量,威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