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这里混不下去了,可以跟其他人混。
因此,晋阳城内出现了一个现象:民无叛意,当官的意志出现了松动。
很快,赵氏家臣人心开始浮动,抵抗之心,也不坚定,城内谣言四起。
“我看啊!赵氏守不住了,我们还是降吧!”
“伯瑶恨的是赵毋恤,不会拿我们怎么样。”
“伯瑶愿意与我们讲和,前提是要交出赵毋恤的脑袋。”
“交出赵毋恤,我们还能守住赵氏的英明。”
“这座城,早晚会破。我们要早做打算,另谋出路。”
这时的赵毋恤,不仅要对外,还要抚内,更要警惕那些想要拿他脑袋邀功,投降的人,也要小心被家臣暗算。
都说患难见真情,国难知勇士。
应该还有句话,国难见君主的气魄。
赵毋恤没有点本事,是控制不住棘手的局面。
那么,面对大臣有疑心,赵毋恤是怎样做的呢?
杀?
虽然能震慑家臣,但也会激发事情恶化,更会加剧恐慌,也是无能的表现。
不杀?
这些人就是谣言四起,离心离德。
杀,也不是。
不杀,也不是。
那该怎么办。
赵毋恤听到这些话,不怒,也没有捕杀这些有异心的家臣,反而心平气和地说了几句话。
“三家亡我之心坚定,我死了,他们会不会瓜分赵氏的封地。”
“他们死了那么多人,会放过我们?”
“我一人的性命,能换取赵氏的英明?”
“伯瑶那个人如何,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你们想去就去吧!我绝不阻拦。”
赵毋恤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降服了家臣之心,百姓也无叛赵之意。在赵毋恤的领导下,晋阳城上下,再一次团结起来。
这日,家臣张孟谈来到赵毋恤面前说,“家主,汾河之水,还在上涨。这座城,守不住了。”
赵毋恤听到这个消息,不但没有惊慌,反而露出了笑意。
“家主,晋阳城破,赵氏就完了。这个时候,你还笑得出来。”张孟谈心想:“家主,这不是糊涂了吧!”
不同的人,不同的层次,占据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总会不一样。
同一个问题,有的人,看到的是危急。另外的人,看到的是机会。
正如张孟谈看到的是晋阳城破,赵氏快完了,这是危急。赵毋恤看到的是赵氏的转机来了。
晋阳城破,不仅赵氏要担心,韩、魏两家也要担心了。伯瑶一统晋国之心,何人不知。赵氏完了,韩、魏就会更加慌了。赵氏灭亡,等待韩、魏两家的又会是什么?
他们是阻碍伯瑶一统晋国的绊脚石,是下一个赵氏。
赵毋恤将自己所见、所想,都说了出来。
张孟谈听后,也觉得家主分析十分有理。正所谓,唇亡齿寒。赵氏完了,韩、魏也完了。保住赵氏,就等于保住了韩、魏两家。
赵毋恤看着家臣说,“你们有谁愿意前往,有说魏、韩两家,助我反击。”
张孟谈说:“我去。”
赵毋恤拉着对方的手说,“国难方知忠臣啊!赵氏的安危,就交到你手上了。”
趁着夜黑风高,张孟谈从城上,坐在背篓而下。他带着赵毋恤的使命和赵氏的安危,前去有说,韩、魏两家。
张孟谈能否说动韩、魏助赵,反击知氏?
等待着赵氏的命运,又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