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战国风云人物>赵襄子篇6

不要高估自己

赵毋恤亡代,一战成名,不仅为赵氏拓展了生存空间,也得到赵氏一族的认可。众人这才相信,赵简子的眼光,没有看错人。

赵简子死了,晋国政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晋国六卿,经过兼并,攻伐,演变成为了四卿。

这四卿就是知氏、韩氏、魏氏和赵氏。

韩氏宗主是韩康子虎,魏氏宗主是魏恒子驹,赵氏宗主是赵毋恤,知氏的宗主是伯瑶。

那么,这四位宗主,谁更厉害,那家实力更强。

毋庸置疑,最厉害的人物是伯瑶,实力最强的是知氏。可,令人奇怪的现象发生了,最强的伯瑶输了。最强的知氏领地,被瓜分了。

赵毋恤是如何击垮比自己厉害的伯瑶?又是如何守住先祖的英明和赵氏的领地?

赵毋恤的秘诀很简单,那就是不要高估自己,轻视其他人。

赵简子活着的时候,还能平衡四家的实力。赵简子一死,这道平衡就被打破。

公元前475年,也就是赵简子死后,知氏的宗主伯瑶,成为晋国新的执政。

那么,伯瑶是怎样成为知氏宗主?

又是如何成为赵简子之后,晋国的fēng_liú人物?

他又是如何欺压韩、魏,打击赵氏?

他联合韩、魏攻伐赵氏,晋阳之战,为何最终落败?知氏独大,最终落得封地不存,宗庙被毁?

话说,知氏上任宗主,知宣子,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都有各自的本领。然,伯瑶不是嫡长子,因为受其爱,逆袭人生,成为了知氏的宗主。

伯瑶硬件很好,软件实力也不错。再加上天资不错,又高,还帅。

不仅如此,还爱学习,勤奋努力,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所以,他成为了知宣子选择接班人的不二人选。

知宣子选择伯瑶的时候,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赞成的人,都说伯瑶文治武功不错,有才华,懂朝政,又善战,长得好看,果敢、有魄力,能够引领知氏登上新的阶梯。

反对的人说他,心狠、不仁、道德不行。

德与才,摆在了范宣子的面前。

范宣子经过一番慎重地考虑之后,最终选择了有才的伯瑶。

范宣子的选择,有错吗?

答案很明显,没错。

晋国六卿,经过残酷的斗争、兼并,只留下了四卿。

范宣子想的和赵简子想的一样,要找一个善战,守得住家业的人。显然,伯瑶的各个方面都是范宣子最佳的人选。

伯瑶有才华、又会说话,讨人喜爱。还能打,魄力强,做事雷厉风行。这样的人,谁不喜欢啊!

退一步说,伯瑶没能成为知氏宗主,按照他的本事和能耐,他会甘居人下。

一个有能力、有本事的人,他不会甘于平庸,屈于人后。他会用自己的双手去争取,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伯瑶成为宗主之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晋国六卿之二的范、中行二氏,被击败,晋国又出现了新的格局。此时的赵氏,如日中天,加上赵简子的存在,没人敢惹。

等待知氏的命运,有两种结果?

1、与赵氏和睦相处,静待时机。

2、与赵氏抗衡,分个高下。

伯瑶是聪明人,不会傻到这个时候,与赵氏交恶。否则,他就要步范氏、中行氏的后尘。伯瑶选择,韬光养晦,避其锋芒。

赵简子死,改变了晋国的政坛。伯瑶抓住这个机会,成为晋国执政,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取代赵氏。

要想取代赵氏,就要彰显武力?

毕竟,赵简子平内乱、铸刑鼎、伐诸侯的功绩,在哪里摆起的。

于是,伯瑶成为执政,率兵伐齐、打郑国,两战皆胜,还扶持晋国新君,把持朝政。

这时的伯瑶,实际上是晋国权利最大的人。也是,赵简子之后,晋国政坛上,又一个能人。

伯瑶通过自身的努力,打破了四家共存的局面,让知氏一家独大。

伯瑶取得功名之后,整个人心境发生了改变,飘得忘乎所以。不但任何人的话都听不进去,还爱独断专行。但,他有个伟大的抱负,那就是灭三家,一统晋国。

伯瑶将长剑,指向了赵氏。

为何,伯瑶将长剑指向了赵氏呢?

一个是赵氏强大,在晋国有很强的影响力;另一个是韩、魏两家得罪不起知氏,懂得隐藏锋芒。还有一个原因,伯瑶和赵毋恤之间的个人恩怨。

伯瑶和赵毋恤之间有什么个人恩怨呢?

伯瑶见赵毋恤长得不好,身份低微。先是借着酒醉,打了赵毋恤,羞辱他。其后又忘乎所以,插手赵氏内部事务,还大言不惭让赵简子废掉赵毋恤。

赵简子何其人也,看人、看事,也不会看表面。

这些事,在一般人看来就是侮辱,定会拔出长剑与对方拼命。然,赵简子见儿子,这个时候懂得隐忍,定是做大事的人。赵简子更加相信,自己的选择没错。

伯瑶没能改变赵简子的想法,也没能阻止赵毋恤成为赵氏的世子,也没能阻止赵毋恤成为赵氏的宗主。伯瑶和赵毋恤,两人的恩怨,早已经结下。伯瑶长剑挥向赵氏,一为公,二为私。

当然呢?伯瑶可不会傻乎乎地对赵毋恤说,我们两个干一架吧!

这种打架,是江湖上的气息。

朝堂上的争斗,往往比这个更残酷百倍。

一不留神,就会很快出局,家毁人亡。

伯瑶会用什么


状态提示:赵襄子篇6--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