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战国风云人物>楚怀王篇18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战国风云人物九桃查找最新章节!

第三次中原大战

丹阳一战,秦国斩杀楚国八万,俘虏近七十名战将。秦国携带胜利的余威,一举拿下汉中,占领上庸。楚国败报,一封又一封送到了楚怀王的面前。

楚怀王看着前线送回来的败报,气得浑身发抖。

剧情,发生总是太快了.

楚怀王没想到首战告捷,结果,却落得个丹阳惨败,被斩杀了八万楚国男儿。楚国丢了汉中,还失了上庸。

这一刻,楚怀王清醒地认识到,秦国,比他想象之中还要强。

秦国已经有实力和楚国叫板天下。

楚国看似强大,果真是不堪一击!

面对前线惨败,摆在楚怀王面前,有两个选择。

要么,停战议和.

要么,继续打下去。

有些楚臣义愤填膺要求打下去,为阵亡的将士报仇。有的楚臣建议,言和停战。也有的楚臣,不加入任何一派,保持中立。

楚怀王也没有表明态度,让朝臣商议出一个合理的结果。

大臣靳尚根据楚怀王这些表现,看出了对方心中所想。此战惨败,损兵折将,丢城失地。按照楚怀王的性格,定会一战到底才是。然,楚怀王沉默了,这说明他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

面对惨败,楚怀王在想什么呢?

不错,在战与和面前,楚怀王摇摆不定。

战,又担心打不赢秦国。

和,无颜面对战死的数万儿郎,尤其是屈氏男儿。

楚怀王不能做决定,就把这个锅,扔给了大臣。

靳尚等人为了替楚怀王排忧解难,站了出来,主张与秦国言和。

既然要言和,总要有理由才行.

那么,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

他们认为此战败得如此惨,伤了元气。等到恢复国力,伐秦雪耻。此时伐秦,只会增加伤亡。

面对国耻,有人言和,自然有人厉声反对。

昭阳等人怒斥求和之人。

他们有打的理由:

此战楚国虽败。但,楚国仍有力量,反击秦国,收复失地,报仇雪耻。不战求和,对不起阵亡的将士。

楚怀王想打,又担心打不赢。

不打,又对不起阵亡的楚国将士。

楚怀王怎么也没想到,短短的数年时间,秦国会有如此战力。这几年,秦国都在努力发展,他又做了什么。

楚怀王心想,当年要是态度再坚定点,伐秦破咸阳,就不会有今日之败。

楚怀王见大臣争吵不休,头疼不已,起身离开大殿。

战与和,他要好好拿捏。

此刻,他要保持理智,不能做出错误的选择。

然,一个人的出现,让楚怀王别无选择,只能和秦国一战到底。这个人就是从齐国回来的屈原,也是屈氏,仅存不多的男儿之一。

丹阳之战,屈氏罹难,阵亡近十万男儿。楚怀王等君臣,不为死去男儿雪耻,反而主张求和。

屈原想不明白,这些人咋想,就不知道国耻,这两个字咋写的吗?

不战,求和。

上对不起祖宗,下愧对社稷,还不能抚慰阵亡的将士,更对不起男儿之躯。楚国的傲骨,披荆斩浪的豪情,又去哪里了呢?

屈原见楚国现状,悲愤不已。

为了激发士气,不忘国耻。屈原用自己的才华,写了《国殇》,祭奠为楚国战死的男儿,同时也逼迫楚怀王与秦国血战到底。

所以,文化人总会拿起笔战斗,有时候可抵挡上千军万马。

《国殇》这首祭歌,被楚国郢都大街小巷所知,妇孺儿童皆会唱。

楚怀王不战,不仅会助长秦国的嚣张气焰,也会让楚国上下离心离德。楚怀王不战,就会背负全国百姓的骂名,也会成为楚国千古的罪人。

楚怀王,还有选择吗?

答案是没有选择。

楚怀王大骂:屈原,不是逼他往火坑上跳吗?

此时的楚怀王,也有自己的想法。

丹阳之战,已经战死了数万男儿。再战,只会死更多的男儿。他身为一国之君,不能让仇恨蒙蔽双眼。他要从大局考虑。

楚怀王希望屈原等人能够理解,他的难处。

然,屈原不懂什么大局,也不懂楚怀王有什么难处。屈原只知道,楚国必战的理由。

第一个,国耻。

楚国丢城失地、损兵折将,那是国耻。

第二个,活着的人,不为阵亡的人雪耻,活着又有什么意思。

第三个,先祖的英灵。

屈原怒斥主和派,并质问楚怀王,丹阳是楚国发源之地,先祖陵寝被践踏。日后有什么脸面去见地下的先祖。

楚怀王见屈原这个死脑筋,完全不懂得变通,心想,我咋会有你这样的臣子。

是我不想打吗?

是现在楚国不能打。

我是楚国的王,就要为楚国长远之计打算。

看着现在的楚怀王,才明白一个道理:君王,不是那么好当的。

屈原才不管楚怀王想的是什么。他要的就是楚怀王伐秦,为阵亡的将士报仇。屈原又悲愤地说了两个必须打的理由?

秦国敢破丹阳,下一步就该马踏郢都。若不用拳头把秦国打趴下,下个遭劫难的就是郢都。

中原诸侯见楚国大而不强,就会联起手来,瓜分楚国的疆域。屈原是想用战,告诉天下诸侯,楚国疆土,不容许欺负和侵犯。

昭氏被屈原这席话所感,也纷纷表示支持。

景氏见昭氏都表态了,


状态提示:楚怀王篇18--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