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见韩、赵来攻,心想,小样,逆天了。我还治不了你。
魏惠王点兵点将,出击迎战。
魏国实力远胜韩、赵,在浍地击败了韩、赵。
魏惠王得知战果,沾沾自喜地说,魏国还是三晋之中最强的。
可,魏惠王还没高兴多久。
秦献公看准机会,果断出手。
公元前362年,秦、魏两国在少梁这个地方,又发生了大战。
魏惠王见秦国太过嚣张,这一次,也没跟秦国客气。
要打,就彻底把秦国打趴下,解决西边的隐患。
于是,魏惠王不惜下了血本,还派出位高权重的魏相公叔痤,亲自领兵,前去教训秦国。
那么,魏惠王为何以公叔痤统兵?这公叔痤又是何人呢?
一提起公叔痤,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心胸狭隘,嫉妒贤能。
那么,真实的公叔痤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说他是坏人,主要是因为他干了两件事:
1、排挤吴起
2、雪藏公孙鞅。
那么,对于政治家来说,没有好坏,只有对自己是否有利。
所以,这两件事算是坏事吗?
显然以旁观者来看答案很明确:是的。
毕竟,吴起能力很突出,公孙鞅是后起之秀。
吴起亡楚,公孙鞅亡秦,导致了魏国人才流失。
可,看待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尤其是对政治家来说,这根本不是事。
政治家的斗争,那是很残酷的。
说他好,是因为他打了胜仗,没有独揽大功,反而很谦恭。
虽然是做做样子,但还是做了。
不像某些将军,立了功就觉得劳资天下第一。
所以,就多了两个词:桀骜不驯、功高震主。
对于公叔痤,你不能说他是好人,也不能说他是坏人,应该说他是一个懂取舍的政治家。
再说了,一个能独霸魏相二十年,历经两朝,屹立不倒,还深得君王之心。
光凭,你是好人是坐不稳这个位置的。
有人说公叔痤能够成为魏相,那是因为和领导(魏武侯)关系好。
简单说,他是巴结领导。
虽然,领导的提拔和赏识,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但,那只是短暂的。
毕竟,领导只能提拔你。
能不能继续混下去,还是要看自己的本领。
魏武侯这个领导走了,公叔痤还能混下去,前后加起来混了二十年。
你说他光凭运气好,显然是站不住脚跟的。
因此,公叔痤是个有智慧,还有手腕。他位居朝堂,二十多年,深得两代君**任,这难道还不值得令人佩服。
讨厌公叔痤是没错,但也要看到这个人是很有能力的。
秦国大举来犯,能够在危难之时,被领导想起,这又说明什么了。
这个人有能力,很可靠。
秦伐魏,魏惠王选择公叔痤的原因:
除了他工作能力强,业绩不错,名声好(打了胜仗,不揽功)。
还有一点,那就是公叔痤和魏惠王是亲戚。
公叔痤为什么和魏惠王是亲戚呢?
那是因为公叔痤成为魏相,还娶了君侯之女(这个女人就是魏国的公主,但,不知道是娶的是魏文侯之女,还是魏武侯之女)
能在魏武侯时期成为魏相,说明能力很突出。
毕竟,吴起横扫河西,都没成为魏武侯的国相。
能够迎娶魏国公主,没有点才华和长相,那也是不可能的。
但,人都有一个通病,站得越高,害怕的东西越多。
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你要公叔痤以天下为己任,天底下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公叔痤利用职位之便,排挤一代名将吴起。
公叔痤排挤吴起,这件事落下了不好的名声。
但,公叔痤只是排挤,打压,没有杀了他,这又说明什么呢?
说明他还是有点心胸的。
他也知道,吴起是有才的。
但,吴起横扫西河,功劳赫赫,是留不得的。
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必须想办法打压他。
当然,吴起出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魏武侯。
因为魏武侯的不信任,才让吴起心灰意冷,离开魏国。
吴起流亡楚国,再也没人能够威胁到公叔痤的地位。从此,公叔痤位居相国,执掌魏国权柄数十年。
除此之外,公叔痤不仅用脑袋(智慧)吃饭,还能打。
公元前362年,公叔痤统军与韩、赵开战,并在浍水北岸交战,大败联军,擒获赵国将领乐祚。魏惠王大为高兴,公叔痤谦逊赏地,更得魏惠王重用。
总之,公叔痤能力不错(得魏武侯、魏惠**任),智慧过人(排挤吴起的手段,举荐公孙鞅的方式),名声好(打了胜仗,不独揽大功),长得好、有点心胸,还知领导喜好,做人也谦虚,懂权术,也善武力。最主要的,他还是魏惠王的亲戚。
所以,一个人能混到这个份上,还是要竖大拇指的。
秦献公犯魏,出战秦国的任务,魏惠王自然交给了公叔痤。
此时,魏惠王身边没有出列拔萃的人。
出了事,魏惠王第一个就想到了很重要的人:公叔痤。
然,公叔痤又是好同志,肯为领导解决问题的人。
因此伐秦的任务,就落到了公叔痤身上。
当然,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