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对外
身为领导,有一项技能很重要。
那就是会选人,会用人。
也就是说自己能力不行,想要做事情,可以交给其他人帮自己做。
魏文侯想要改革,但没有赵简子自上而下改革的经验。
那么,他就要寻找能够帮他改革的人才。
于是,魏文侯悄无声息地开始了寻找人才,替他改革。
就在这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那就是晋国执政,赵毋恤死了。
公元前425年,赵襄子赵毋恤去世,与其父并称为‘简襄之烈’。
赵毋恤因为愧疚伯鲁,认为是自己抢了哥哥继承人的位置。于是,赵毋恤临死前,没有将自己五个儿子,立为继承人,反而将伯鲁的儿子,封为代成君。代成君早死,又立其子为赵氏继承人。
赵毋恤没有死之前,还能掌控局势,既能镇住几个弟弟,爱能镇得住几个儿子。赵毋恤一死,其弟第一个不答应。
于是,其弟赵恒子驱逐赵浣,自立为君。
有一句话,说得好。是你的,谁也夺不走。不是你的,怎么也留不住。
赵恒子,当了一年赵氏宗主,就一命呜呼了。命运之神,又降临赵浣,是为赵献子。
赵氏因为赵毋恤选择接班人,是伯鲁一脉,没有选择自己的子嗣。赵氏一族,陷入长久的动乱。
有人会问,赵毋恤英明一世,怎么在接班人的问题上,犯下了错误。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这里,我也不多说了。至少,赵毋恤这样做,他是心安的。
魏文侯虽然搞不明白,赵毋恤经历什么,来了一个传位风波之谜。
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
但,对于魏文侯来说,这些消息,孰真孰假,不重要。
重要的是赵氏乱了,这是他想要看见的。
同年,韩氏宗主韩康子也去世,其子继位,是为韩武子。
韩氏、赵氏两家同时换血,那么,晋国的政坛又再一次打破平衡。
所以,魏文侯的好消息接连不断,感觉是上天在帮助他。
先是赵氏宗主赵襄子死,接着赵氏陷入内乱,又跟着韩氏宗主韩康子死。
赵襄子死了,晋国执政的位置也空了出来。
那么,魏文侯成为三家的主心骨,也是年资最长的人。
于是,晋国执政的身份,顺其自然,不用争抢,落到了魏文侯的头上。
公元前425年,魏文侯接替赵毋恤的位置,成为晋国正卿,负责执政。
赵毋恤的时代结束。魏文侯时代,开启了。
魏文侯成为执政,韩、赵两家,也担心不已。
赵氏、韩氏两家,不仅担心魏氏独大,会威胁到自身的利益,同时也担心对方联合魏氏,灭了自己。此时,三家的实力,赵氏历经内斗,但实力还是最强,魏氏其次,韩氏最弱。
魏文侯成为执政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处理三家之间的关系。
韩氏最弱,也担心,最先出局。好在韩氏、魏氏都是姓姬,同宗同源。韩氏利用这道身份,立刻找到魏文侯,提议:“赵氏历经动乱,不堪一击。我们要不要联合起来,灭了赵氏,瓜分他们的疆土,将晋国一分为二。”
韩氏的想法就是联合魏氏,灭了赵氏,瓜分赵氏,再将晋国一分为二。
但,韩氏打破局势,就不怕灭了赵氏,被魏国所灭。
晋国属于魏氏。
赵氏从小道消息得知韩氏欲联合魏氏攻伐赵氏。
于是,赵氏也来找魏文侯说:“韩氏,弱小。我们联合起来,瞬间就把韩氏灭了。干,还是不干。”
韩、赵、魏,在晋国三足鼎立。无论,魏文侯支持谁,都将占据优势。这也说明了一点,老二,也是很重要的。
一时间,魏氏成为韩氏、赵氏拉拢的对象。
韩、赵两家都吵着嚷着要灭了对方,魏文侯没有表态,他也不敢表态。
一时间,这个问题,摆在魏文侯面前,他也不知道怎么办?
其实,魏文侯选择也不多,一是联合韩氏,灭赵氏;二是联合赵氏,灭韩氏。若都不选,韩、赵两家,联合起来,灭了他。
魏文侯联合韩氏,灭赵氏,打的赢吗?
毕竟,知氏、韩氏、魏氏三家联合都没有干赢赵氏的案例,可是摆在那里。
既然,联合韩氏干不赢赵氏。
那就换一种方法,联合赵氏干掉韩氏。
可,这样做,也会产生出一个隐患。
他联合赵氏,灭韩氏,就剩下魏、赵两家。最后的胜利,会是他吗?
再说,韩、赵两家,同气连枝,渊源深厚。他们吵着嚷着要干掉对方,也不见他们会动手。
万一是韩、赵两家试探他的态度。
他胡乱表态,导致两家联合打自己。
这不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这个时候,魏文侯要冷静,还要有战略眼光,更要有大局意识。
否则,知氏就是他的下场。
不行,他不能重蹈知氏的覆辙。
魏文侯思前想后,还是觉得三家鼎立,相互牵制,才能维持局面。
他要置身事外,谁也不帮,还要缓和韩、赵两家的关系。
于是,魏文侯做出了一个决定:三家和睦,一致对外。
魏文侯这样想,还不行。要付出行动。
他要表达自己的意思,还做好韩、赵两家的思想工作。
于是,魏文侯先找来韩氏,用老二的语气,对老三说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