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范篱传>第2章再次赶考

这一次,范篱怀揣着全家人的希望,再次启程,拿着舅舅的卖牛钱,拿着这些盘缠,一路上像要饭似的省吃俭用走路进京赶考去了。

但考试这事还真是不好说,可以开玩笑的说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运气!再加上范篱还不是特别聪慧的那种人,所以范篱之前努力、努力再努力,连着考了好几次都没考上。

所以这次范篱也不抱任何希望,既然考都考了,那就尽力而为吧!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终于中了第38名进士,然后参加殿试,中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

什么叫同进士出身?就是还没有整儿八本的过线,这让范篱很郁闷,就差那么一丢丢!

相当于说你今天笔试过了,面试差一点,但是面试差一点呢,你不用回家,可以继续在这儿跟我继续混,等着将来有一天,有机会给你做些培训,等哪儿有空缺的时候,你再顶上。当然你也可以回家先等着,我有一些小官、小吏空缺的时候我再找你。

但显然这和范篱长期以来多年寒窗苦读的期望不一样,所以当他看完这个成绩单的时候,心里是非常不舒服的,对自己的未来可能真的是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

在范篱心里还真是很不甘心,不过呢人总会在绝境中求生,在那个时代,有个习俗:就是进京赶考的这些学子都会去顺便拜一拜在京城为官的这些同乡,去攀一攀交情总是没有坏处的。

所以每一次考试的时候,各地学子都去找自己的老乡,这些在京城为官的老乡。那在京城里当官的这些老乡他烦不烦呢?

当然不会烦!为啥不烦?因为这些来找老乡的学子们谁来,谁能空着手来?写到这里,有人会说:哎呀妈呀,京官还差这点玩意吗?三瓜两枣的。还真差!具体有多差咱以后再说。

范篱也不能免俗,打第一次进京赶考开始,就去拜访了自己的这些同乡们。这些同乡里头,有个人姓劳,这个人在京城当御史,每次考试范篱都去拜访了这个劳御史,而且呢相互之间留下的印象也都还不错。

所以当这一次范篱发现自己的成绩这样,不甘心的时候,心里翻来覆去就想到了这个劳御史,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就到这位劳御史的家里去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有点什么办法!

到了劳御史家里边,范篱把自己的情况一说,两人就在一块研究、合计一番之后,这劳御史就说:你这成绩吧,挺有意思,可上可下,它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范篱这一听:有希望!这是有路子呀,心里顿时燃起了期望,忙问道:那我要咋干呀?

这劳御史就说了:这门路也不是特别容易做到,首先要么你有特别硬的后台,你认识更牛的人吗?

范篱无奈说道:我哪认识更牛的人呀!

劳御史转念一想:也是,他要认识更牛的人还找我干嘛?我肯定就是他所认识的最牛的了呗!

劳御史又说道:那你家有钱吗?你要是肯使钱,这事也好办!

范篱说我家真没钱,你就看我每次来给你拿的这点东西,这么寒酸你就明白是咋回事了。

这劳御史一看,还真是这么个情况,但是呢这忙还得帮。

为什么得帮呢?用钱用背景走门路,是人都能想得到,何必找他劳御史呢!找他劳御史就是说明他比范篱的见识要广,因为他是京官嘛,他总是有些圈内的内幕消息。

主要是有两条,头一条呢,他知道范篱虽然接连考了好几次都没中,但是范篱头两次考的时候,他的这个成绩,这个作品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所以劳御史觉得这小子是个人才,就是有些还没着道,没找着路数而已。

他还知道有些大臣曾经讨论过范篱的文章,对范篱有好感。所以说不定给他再考多几次,他还真能考上,到时可就跟自己一样就是同僚了,说不定哪天他当上大官,还能扶自己一把,毕竟自己曾经帮过他。哪怕没当上大官,在京城混,多拉拢一个人总是没坏处的,再不济也成不了政敌吧。

这第二条嘛,劳御史知道谁是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并且他知道怎么去找这个人的路子。

谁是主考官呢?这人叫穆尚智,他是这次会试的大总裁,由他全权负责。

这个穆尚智在京城可是算得上号的老牌官员,虽然他没有什么太大的功绩让皇上对他刮目相看,可是这个人在京城的影响力不小,更何况现在他是主考官,只要把他打动了,什么都好办。

现在需要劳御史干的就是给范篱出一个主意,利用自己的见识、经验,给范篱指条道:怎样才能不靠背景、不靠钱,打动这个穆尚智。

这事搁今天来看,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似乎就只剩下潜规则了,但是范篱好像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那么怎么办呢?思来想去,这劳御史就给范篱出了个主意,说你这个诗写得特别好,你能不能用这个诗先去打通打通关节。

范篱就问了:我要怎么用诗打通关节呢?

这里我们要讲到:行卷。这个是以前科举流传下来的一种习惯,简单来说就是:我要去考试了,在考试之前呢,我把我写的诗文弄成卷轴,向朝中的那些大官进行投递,争取在考试之前让这些大官对我有点印象。

然后在批卷的时候,等人家大官批卷一看:哟呵,这诗文我之前看过,还可以,行行行,我给他个高分。或者我一看这名字或笔迹,呀哈,这人我认识呀,之


状态提示:第2章再次赶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