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规模实在是庞大复杂,户部银行在银联内也就是个弟弟。他的规模实在是让有心人心惊,好在陆仁炳没有表明政治立场。
即使这样,新登基的宣统皇帝,还是给了陆仁炳一个户部侍郎的衔,仍在沪海办公。其实没啥实际权力,晚清的官衔已经不值钱了。反正陆仁炳也没有造反的意思,革命党那头,陆仁炳也捐款。
现在是1909年,橡胶危机已经开始酝酿,伦敦期货市场上的橡胶价格开始飙升,橡胶公司的股票也开始飙升。
短短两年时间,在众业公所上市的南洋橡胶公司,就多达40多家,加上伦敦的橡胶公司,足有200多家。嗯,这些公司里就有不少是陆仁炳提前埋的雷。
有了钱之后,陆仁炳早就派人发动钞能力去南洋圈地,他比较有良心,是实打实的圈地种了橡胶苗的。不像麦边的兰格志从头到尾就是个皮包。
陆仁炳用各种马甲,开了有五十多家橡胶公司,南洋流浪的外国人不要太多,借用他们的身份成立一家公司,不要太简单。陆仁炳还在南洋收购了不少当地的银行,公司拉拢当地的华侨入股,让这些公司都带上了浓厚的南洋,东洋西洋的外皮,然后将这些公司在全世界主要的股票交易市场,运作上市。
在这些国家上市的公司明面上的负责人和经营者,都是本国人,与陆仁炳一点关系没有。陆仁炳将这些公司的持股也弄得非常隐晦,都是以各种信托基金,银行的名义持的股。
有钞能力,在印度,南洋,南非这种地方收购一些洋皮小银行,建立一些信托公司不要太简单。米国的银行危机,对这些地方,多少还是有些影响的。
反正苟帝陆仁炳对于利用钞能力隐藏自己的事情,那几乎是深入骨髓的。
后世的人,总是将这次橡皮危机归结到阴谋论上,因为洋行和外国银行,在这次投机中扮演的角色实在是太难看了。
但是说实在的,这次橡皮危机还真就不是别人设的局,只是时代的必然而已。这次橡皮投机,是全球联动的。只不过是国人,没有经历过这种资本游戏,被坑的最惨而已。
一旦投机热开始,开始再理智的人,都抵不住财富暴增的诱惑,不论华洋,全部都会一头扎进去。不要说清末的人,即使是后世高等教育普及,金融知识平民化的时代,还不是依然有大把的韭菜,义无反顾的投进股市里,被人收割么?
嗯,陆仁炳就打算做那个收割韭菜的人,不论是国人还是洋人,他要一块割。
这几年,他在世界的布局,可不只是建记者站而已。依托记者站,陆仁炳发动钞能力,在东京,纽约,伦敦,巴黎,都收购了不少小报纸。
感谢这个时代,并不严谨的金融管制,和新闻管制。陆仁炳已经在暗地里拥有了一张覆盖全世界主要国家的新闻报纸网络。
三年的经营终于,开始发力。历史上的橡皮危机,主要在伦敦和华夏发生。现在由于陆仁炳的发力,终于在全世界发生了。
先是伦敦和国内的媒体开始发力,鼓吹橡皮的前景,陆仁炳放任麦边卖力的表演,抬升橡皮股票的热度。陆仁炳也在世界各地使用麦边同样的策略鼓吹橡皮。麦边怎么操作他就,怎么操作。
事实证明,在高额的利润面前,全世界的资本家都是舔狗。随着包括陆仁炳的五十家在内的橡皮公司股价飙升,一场席卷世界的橡皮投机热开始了。
资本家们开始不甘心跟在别人屁股后头喝汤,他们纷纷开始拿着钞票到南洋圈块地,挂上牌子,就声明自己建了一家橡皮公司,然后就开始卖股票。刚开始陆仁炳的手头的报纸,不停的揭露那些皮包橡皮公司,搞得一些人灰头土脸,树立了他的那些报纸的权威性。
当然幕后的原因是,那些家伙没有买他圈的地,就想进来吃陆仁炳的肉那还行。等到后来,陆仁炳的报纸就不再打假了。因为陆仁炳圈的地已经卖完了。
然后陆仁炳开始在世界各地,渲染橡皮需求危机,以欧美汽车工业对橡胶的需求量剧增和橡胶产量严重不足的矛盾为例,不断的罗列数据,加剧橡胶期货价格的飙升。然后就是橡胶公司股票价值飙升。
橡皮热在全世界都已经成为风潮,陆仁炳已经吃撑了。至于在华夏市场上兴风作浪的麦边的兰格志已经被陆仁炳扫荡出局。嗯,就是那波打假潮中,麦边的兰格志被陆仁炳接了老底,灰溜溜的提前离场,为陆仁炳做了嫁衣。
在众业所上市的橡皮公司大部分都是陆仁炳的马甲,洋行开办的橡皮公司,因为根本得不到陆仁炳掌握的报业集团的宣传,因此销量惨淡。没办法这个时代没有电子屏,没有网络。如果没有报纸的宣传,仅靠那些经纪人宣传,想要跟陆仁炳的公司竞争,那简直是以卵击石。
没办法在租界的洋人银行大班,也想参与这场投机怎么办?只能跟风炒作陆仁炳的那些橡皮公司。
陆仁炳吃了个盆满钵满。与前世那些外资银行,吃大头不同,现在最肥的肉被陆仁炳吃到了嘴里。外资银行只能跟国内的那些钱庄票号斗法,陆仁炳的华夏银行也装模作样的入了场。
全世界都陷入了橡皮投机热潮,比前世更甚。到了1910年四月份的时候,陆仁炳已经安全离场他的钱都已经存入了他在南洋、南非,印度,香江等地的银行里。
为了运输这些钱,陆仁炳还派出了自己的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