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镜说出了自己判断的结果,随后又补充了一句,“应该是少见的皮肤白喉,和急性发病的呼吸道白喉不同,单纯的皮肤白喉发病缓慢也只累及皮肤,可以没有呼吸道症状。”
传染病医生多少对白喉有印象,但记忆也仅仅是存在于它的疫苗中,对这种病没多少经验。而其他几位非传染病医生,对这两个字的认知更少,有些甚至只停留在了字面意思上。
-白喉?
-什么白喉?
-白喉杆菌引起的感染,国家早就有疫苗了,这题出得实在太偏,真亏那孩子能发现。
-这都是哪一年的传染病了?对了,国内有白喉疫苗吗?我怎么没听说过。
-百白破嘛,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哦,对对对,瞧我这脑子,那么多年没碰传染病学,倒是把这茬给忘了。那皮肤白喉是个什么东西?
-一种很少见的白喉感染变种,我是没见过。
-还真是白喉?
-经他这么一说确实有可能,白喉会在病变部位的表面附上一层白色假膜。不过皮肤白喉我是真没见过,到底皮肤病灶上会不会有假膜,还得等黄教授的答复。
-真亏他想得出来,62年国内就规范了疫苗接种,78年还出台了计划疫苗。80年代开始国内的白喉就基本绝迹,更别提什么皮肤白喉了。那会儿我才刚进工作岗位,上京这种地方要找到一例白喉已经很不容易了。
-除非是60岁往上的大佬,还得是专研传染病学的,比如黄玉淮老爷子。
-那这小子是怎么知道的?
众位教授除了震惊之外,脸上能留下的就只有疑惑和不解。唯独在远处坐着的蔡萍,脸上的微笑就没断过。她这棵被莫名其妙选来的丹阳独苗,终于有伴了。
当然失落也是有的,这通电话直接把祁镜送上了全国传染病学的舞台,黄兴桦和几十位传染病学教授都看着呢。对蔡萍而言,王廷虽然是争夺祁镜博士导师资格的有力争夺者,但放到全国范围,他们两人似乎都少了些份量。
现在,对祁镜最感兴趣的就是黄兴桦:“你是怎么猜到的?”
“皮损溃疡上覆盖的一层白色假膜嘛。”祁镜笑着解释道,“黄教授刚说白色我就已经确定了。”
“不,我的意思是,你以前见过白喉?”
“见是肯定没见过,毕竟丹阳这地方疫苗做的还不错。”祁镜说着说着,话锋一转,“但国内很多贫困地区就不一样了,有时候还是会发生那么几例。3月份的《中华医史杂志》里有一篇说中医治白喉的文章,我恰巧翻过,所以有些印象。”
“中华医史杂志?”
“嗯,里面的文章都挺有意思的。”
医史无非说的都是医疗发展的史料,如果能闲下心去看看,有时候确实能发人深省。但现代医学在国内扎根不过区区50年,发展轨迹和国外几乎相同,根本就没有什么中华医史,所以这本杂志里写的医史几乎全是中医。
-一个西医临床医生去看中医的医史?
-中医他看得懂吗?
-这不是看不看得懂的问题,有这功夫看看其他杂志不好吗?
-但看了之后对疾病有了解也是有好处的。
对于祁镜的这个借口,那些教授众说纷纭,但黄兴桦知道,这确实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对于三月份的中华医史杂志里是不是真的有一篇中医治白喉的文章,他并不感兴趣。让黄兴桦真正感兴趣的是,接下来有祁镜和黄玉淮一同参与的大会诊。
“小祁,今天就来上京吧。”
“今天?那么急?”
“确实很急,会诊已经开始了,但我们这儿还是一头雾水。”黄兴桦边说边看着台下,“疑似诊断一大堆,但没人肯下结论。”
祁镜看了看王廷,得到了一个点头后,便把这事儿应了下来。来回机票全由黄兴桦负责,甚至接送人员都会帮他准备好,祁镜只需要带着行李去机场就行。
挂上电话,那头大会诊的议事厅里还觉得不过瘾,又把祁镜拿出来翻来覆去地讨论了好几遍。
而在丹阳医院的内急诊疗室里,祁镜和王廷间的对话就显得随意得多,王廷更是连报纸都懒得放下:“电话聊完了?”
“嗯,晚上直飞上京。”
能得到黄兴桦的邀请,祁镜心情自然不错:“王主任,要不要给你带些土特产回来?”
“那就不必了。”王廷依然看着手上的报纸,很惬意地拿起茶壶往嘴里灌了两口茶水,然后悠悠然地问道,“我好奇的是那本中华医史杂志。”
“哦?王主任不是最不待见中医吗?”祁镜有些好奇,“怎么,有兴趣?”
“额,我说的不是杂志内容。”王廷好好组织了一下语言,然后辩解道,“昨晚上刚要走,偶然看到一位护士在橱窗前翻这本杂志。话说郭炎这小子确实有一手,不仅整理了期刊,还给它们都上了封皮......”
封皮?
中医......封皮......内衣?
护士看中华医史杂志就够扯的了,再想到郭炎和之前说过的封皮,祁镜心里一紧,刚压下去的偏头疼又袭了上来。
好家伙,竟然在那本内衣杂志外面套了一层中医的皮,要是让中医科的张老知道......不,都轮不到张明远来指鼻子骂娘,现在这个情况就已经够呛了。
祁镜没想到事情会演变到现在这个地步。
虽说他对人一向慷慨,这种国内见不到的内衣杂志,正值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