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子午春秋>第563章孔子传一

孔子姓子姓,名丘,字仲尼,是圣王商汤的后代。

当年武王在克商后封纣王儿子武庚于邶,以延续对商王的祭祀;又封纣王的哥哥微子于宋。后来武庚因三监之乱被杀,邶国灭亡;摄政王周公便改命微子掌管对殷商先君的祭祀。微子去世前将君位传给兄弟微仲。

宋国第五代君主宋闵公(前宋闵公,不是被南宫万刺杀那位)有个儿子叫公子何。公子何是位旷世君子,他的儿子叫正考父,正考父的儿子叫孔父嘉。正考父和孔父嘉继承了公子何身上一切优秀品质。

宋殇公在位期间,孔父嘉担任大司马,华督担任太宰。宋国当时经历了与郑国十年战争,国力大损、人民疲敝;但是宋殇公仍然执迷不悟,执意与郑国斗争到底。孔父嘉的愚忠对宋殇公的决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太宰华督为挽救宋国,也为夺取孔父嘉的美妻,杀宋殇与公孔父嘉。孔父嘉的家人被迫流亡四方,他的一个儿子来到鲁国,以父亲的字为姓,改称“孔”氏。

几代过后,孔氏沦为士级低等贵族。孔子的父亲孔纥投在孟孙氏门下,后来担任邹邑地方长官。孔纥身高一丈,孔武有力,勇猛过人;《左传》对他的英勇善战有过两次记载。

第一次是在鲁襄公十年,诸侯军在晋智罃的带领下进攻偪阳城。当时鲁国的一支敢死队负责进攻南门;偪阳人升起闸门,引诱敢死队入城。鲁军进入一半时,偪阳人突然放下闸门,企图截断冲入城门的鲁人的退路。紧急时刻孔纥撑起闸门,使得城里的战友们得以逃脱死地。那一年孔纥五十五岁。

第二次在鲁襄公十七年,齐灵公率军入侵鲁国,将臧孙纥困在鲁国北方重镇防城之内。某天夜里,孔纥与三百名勇士保护臧孙纥突破敌军防线,将他送到援军营中,然后再次冲过包围圈返回防城。那一年孔纥六十二岁。

通过这两件英勇事迹,孔纥的威名达于天下诸侯。

孔纥有个儿子,名不祥,字孟皮。子皮生下来腿就有毛病,行走要靠拐杖;儿子的缺陷对于这位经常冲锋陷阵的勇士来说真是天大的不幸。

鲁襄公二十二年,六十七岁的孔纥在一年一度的“郊媒”节中竟然俘获了一位小他五十二岁少女、颜徵在的芳心。两人结合后,颜徵生下一个男婴,老来得子的孔纥喜气洋洋地抱起刚刚出世的次子,顿时惊呼到:“哎呀!他的脑形怎么长得像尼丘山一样?”尼丘山位于今曲阜郊外,现在称为“尼山”;山顶呈现两面高、中间低的“倒宇(房顶倒扣)”的形状。

因此父亲便给孩子起名叫“丘”,孔丘行完冠礼后又得到“仲尼”的字。

孔纥高兴得都要疯了,因为他的第一位妻子给他生了九朵金花。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历史时期,孔纥大叔看起来比徐茂老汉还要悲催。

如今孔纥终于得到了一个正常的儿子,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

但是老而益壮的孔纥却在三年后去世了,时年七十岁;这个年龄在当时社会已经属于高寿了。

孔母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结束了,他安葬了四年以来相濡以沫的丈夫,带着还不知道什么叫“丧父之痛”的小孔子离开防邑、来到曲阜开始新的生活。

孔母再未出嫁,一位年轻的寡妇独自拉扯年幼的孩子,只能靠微薄的积蓄和打零工维持不被饿死的生活。

孔子相当早慧,他从懂事开始便能帮助母亲分担生活劳累和艰辛。几年过后,两人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孔母便开始抓儿子的教育。但是她很快高兴地发现,儿子不但聪慧、学习能力极强,而且旺盛的求知欲也不是他那个年龄段应当具有的。

街坊里的小孩子有时会装模作样地模仿大人举行些小仪式(鲁国的很多礼仪都是公开举行的),但他们学礼只是学个样子,随随便便拱手弯腰就算完成课程了。而孔子却要弄明白各种礼仪背后的渊源。有时他见大人行礼就跑过去问,结果经常把大人问得哑口无言。

孔母特别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她送给儿子的玩具也是跟礼仪有关的。那时人们经常看见少年孔子把玩具笾豆(礼器)按一定规律摆放整齐,然后向成年贵族一样、一人扮演多角演习礼仪。

孔子十五岁时,有位邻居问他:“你的志向是什么?”

孔子回答:“研究学问。”

孔子十七岁时,他一生中最大的不幸终于到来了:他的、正值盛年的母亲突发重病去世。孔子顿时感到天崩地裂,甚至连太阳不会再次升起来了。将母亲的遗体入殓后,孔子不禁感到新的忧虑。他想要将父母并骨安葬,但是母亲去世得太突然了,竟然没来得及告诉他父亲安葬的准确地点。

孔子找到不到地点是很正常的:一是因为周人埋葬死者不树不封,不立碑也不起坟头;二是由于周人都是在宗庙里祭祀先人,而不是在墓地里。

孔子不得不将母亲浅葬于某个地点,然后开始满鲁国打探父亲的埋葬地。孔子的行为打动了一位老妇人,原来她的儿子是位职业送葬人,曾为孔纥抬过棺材。老妇后来把埋葬地告诉孔子,孔子才实现了将父母合葬的愿望。

季悼子在那段时间里也去世了,季平子继承禄位。季平子与家族旧势力格格不入,于是他在为父亲办完丧事就开始建立自己的势力圈子。。

孔子安葬完父母后回到城内,几天后忽然收到一个好消息:季平子将举办一场“


状态提示:第563章孔子传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