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我掌盛唐>第263章到了必须抉择的路口

李峥在前世时通过历史书籍就知道这段趣闻。话说在当年,他的“老爹”李林甫正红的如日中天之时,安禄山为了巴结李林甫,又为了在李隆基面前摆出一种憨厚忠诚的姿态,便在皇帝面前卖傻,入朝觐见的时候故意不先给李隆基磕头行礼,而是给杨贵妃行礼,见此情景,李隆基心里很不舒服,便问安禄山为什么要这样做?

安禄山巧妙回答,因为我们胡人都是将母亲放在父亲前面的。皇帝听后很是高兴,原来自己的干儿子还是很孝顺的,并不是故意对自己不敬。

因为太子也在场,于是李隆基便叫安禄山也向太子磕头行礼,谁知却被安禄山拒绝了。李隆基大惑不解,询问安禄山原因。安禄山又理直气壮地说,臣不知太子为何人,臣心中唯有陛下一人。皇帝听了这话,以为他是忠心的直臣,便更加高兴了。

李峥回想起这些故事便笑了笑,他明白,当年自己的“爹”为了攀附皇帝最宠爱的武惠妃,便答应惠妃要拥立她的儿子寿王为太子,于是陷害了第一个皇太子李瑛,可没想到后来皇帝还是选择了李亨为继任太子,如此,李林甫便和李亨开始了明争暗斗。

安禄山极其狡黠的人,并不是真要装傻“不识太子是何人”?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讨好李林甫。后来李林甫死了,可安禄山已经没有了回头路,便和当今太子结下梁子。

他担心的不是没有道理,一旦老皇帝李隆基死后,李亨第一个不会饶过杨国忠和安禄山。

安禄山见李峥只管微笑,似有所思,便又道:“言归正传,那天我说的,我去不去见皇帝老儿,完全取决于兄弟你,就是这道理,兄弟可明白?”

李峥回道:“嗯,明白。大哥的意思是要我助你去反,把皇帝老儿赶下台,这样便可以夺了杨玉环,江山易主,也就不存在太子找你复仇了。”

“对头。倘若兄弟肯助我,那我还去个屁的长安,直接宰了辅趚琳更省事。”安禄山道。

李峥对他的心思早有判断,哪怕他不是真心实意的要和自己结拜,李峥也猜出了安禄山想借自己的实力去反。

李峥突然想起了他曾在信洚湖夜会郭子仪时说过的话。郭子仪是忠臣名将,曾问自己是想忠于圣上,抑或是独立门户?而自己也认真的回答他,“某不叛天,只忠于大唐。”

这句话是有深意的,郭子仪也正是因自己的这句表态,从而放过自己,化敌为友。所谓“某不叛天”,这里的“天”便指的是李唐江山。倘若换个别姓的人坐了江山,唐也就不存在了。但“李唐”只要是李渊的后代坐了江山都可以是唐,并不一定非得是李隆基。

倘若你李隆基一心要我李峥死,那我当然要把你赶下皇位。顶多是在你的家族中再扶持一个继皇帝位罢了。这也就是李峥所说的“只忠于大唐”的意思。

郭子仪固然是听懂了李峥的意思,也默认了李峥的想法,归纳一下,便是我可以在迫不得已时随时推翻你李隆基的统治,但我绝不会背叛“李唐”。

这是他自己曾发过的誓言,倘若现在答应随安禄山一起反,那可就是违背了诺言了。这只是其一,还有一条则更重要。

李峥回想起了他前世时背过的两首诗,杜甫写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国家的沦陷,城区里荒草丛生。战火硝烟三个月不曾停息,寄出一封家书珍贵的都值万金,使人愁的白发稀疏都插不上发簪......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就是说,十月里西北的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泽国。四万义军在同一天里慷慨就义。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还唱着胡歌在长安狂饮。京都百姓转头向北方痛哭流涕,盼望着官军早日到来退敌。

这就是未来的“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景象。这场战乱,使得多少城池被焚毁,多少个家庭流离失所,多少百姓惨遭战火屠戮。更多的又被朝廷强迫征兵,使得妻离子散,泪水浸湿了衣衫,却被迫拿起武器去抗击安禄山的叛军。

这真是人间苦难呀!这场战乱的爆发,直接使得大唐的繁盛不再,应是“国破山河悲”才是。

然而现在自己却要面对这场战乱,倘若自己肯助安禄山一臂之力去反叛,那自己就变成了诗中所说的箭上滴着鲜血的胡寇,就成了踩着数万百姓尸骨而踏平长安城的罪魁祸首……

安禄山看着李峥一脸愁思,不禁问道:“怎么?兄弟你不肯?”

李峥的神思被他的问话打断,瞟他一眼,问道:“大哥,小弟想知道,倘若我们反,把李隆基赶下皇帝位,接下来呢?谁来坐江山?”

“谁来坐江山?”安禄山不解他怎么会这样问,便一拍胸脯道,“这还用问?当然是我呀!……不过兄弟你可以放一万个心,你是我兄弟,我坐了江山,你就是宰相,而且天下的军兵都归你指挥。”

李峥又道:“可是,大哥你即便夺了江山,怎知杨玉环一定会死心塌地跟着你?”

这句话可是问到安禄山的心坎上了,因为他也没有把握。他现在对杨玉环可谓是单相思,像个傻叉一样的


状态提示:第263章到了必须抉择的路口--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