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抗日之晋北小卒>第三六五章

毕竟是雁北支队的核心地,这座名为鹿鸣村的村子聚集了不少百姓在此定居,村子人口也从去年的不到三百人变成如今的两千多人。

鹿鸣山上通天寺、鹿鸣山下崇福寺,在本地两间寺庙都挺出名的,不过他都没有去游玩过,可以说没有这个时间。趁今天没有太多军务与政事,沐阳也难得清闲一番,带着两个战士就是到处跑,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三个是偷偷跑出来开小差的战士。

游玩一遍后,沐阳却觉得有些失望,这俩寺庙就是很普通的寺庙,自己的期望果然还是太高了么?

自己玩还真是没有什么可以玩的地方,顶多能让自己静下心来……除非身边有兄弟姐妹一同吧。

“兄弟,我们接下来去哪?”警卫员暗暗警惕地看向四周,在陌生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对沐阳的称呼也从首长变为兄弟。

“嗯……”

沐阳看了看天色,似乎还早,代运兴说萧汐今日中午会回来,那他便等到中午。

“去仓库那边看看。”

“是!”

警卫员轻轻地点头,暗自将沐阳守护在中心。

迎着寒风,沐阳穿过一条繁华的街道,看见路边一眼望不到边的摊位暗自点头,半个村子的百姓估计都在此地逛街。这些商品不但物美价廉,出了什么事还能找八路军同志仲裁,老乡们根本不担心会遇到奸商与骗子。

“蜀黍怎么卖?”

沐阳指着摊位上的高粱米,脱了壳之后的高粱米宛如一颗颗米白色的明晶。

“诶,八路军同志!这蜀黍每斗米8元!。”坐摊的老农见面前来了个眉目英俊的男子,仔细一看发现这男子与后面的两个少年穿的都是正统的八路军军装,绝非一般的民兵能比,原本爱理不理的面色一下子缓和下来。

“每斗5元?”沐阳眉头一挑,华夏重量单位非常精确,斗是粮食的衡量器具,粮食主要成分都是淀粉为主,所以一斗米大约都是10多斤。

10多斤米,搭配一些蔬菜,足够一个人吃大半个月了。而且银元购买力也比法币稳定,八个银元足够买四五只鸡。

这也是农村的好处,在八路军的宏观调控之下,此地物价波动没有大城市高,据说重庆的米价甚至已经达到每斗20元了,去年37年那会甚至达到了每斗30元。

奸商囤货居奇,没人知道下一秒米价回升到多高。

“是吗,刚刚那人来买的时候,明明是每斗7元。”

“嘿嘿,他是他,你是你,给你便宜点还不行吗?”老农并非忌惮沐阳腰间那把手枪或者还怕后面两人手里的冲锋枪,纯粹是因为来人是八路军才给的优惠。

啧啧啧。

看这枪,一看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他也不用担心面前这三个人是汉奸或者间谍,若非真正的八路军战士,能有几个能握着冲锋枪上街?

沐阳感受到了他的眼光,也是偏头看了眼战士们手上的汤姆逊冲锋枪,便对他们扬了扬下巴。战士们心领神会,立刻把枪收回去了,连带着身上的武装带也卸了下来。

“怎的不穿棉衣呢?”

见他穿着单薄,现在室外温度已经降到个位数了,街上的人大多都穿多了几件衣服,沐阳有些不解地问道。

在后世,个位数的温度,在南方算是最低温了,女孩子们都会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即使是最强壮的男子也不得不披着多件棉衣绒衣上街。

“卖出去了,就有棉衣了。”老农无所谓地笑道,露出了自己因为吸烟而变得有些脏的牙齿,看起来很是悠闲。

“嗯。”

沐阳点了点头,今年算是丰收年,百姓们卖一些余粮换钱也是无可厚非,若是都屯着不卖,粮价也会上涨。

对于被战争毁掉的村子,村民们是最为需要救济的对象,浑源县大平原地带几乎已经不住人,乡亲们都搬去山边居住了,亟需粮食救济以撑过今年冬天,这也是他沐阳的责任啊。

“八路军同志?不买点?”

老农见沐阳只是捏了捏高粱米,并没有想买的意思,便直起身子问道。

“好吧,我买半斗足以,等会再买些肉食,用我的钱,回去给你们加餐。”后面那句话是给两个战士说的。

沐阳拿过旁边的斗,这是一个体积器具,在没有称重器的年代,农家人都以体积衡量粮食的多寡,不但方便还很精确。

前提是这米没有掺杂什么杂质,或者淋过水。

“小林,你拿着!”

“是!”

警卫员战士下意识立正站好接过沐阳手里的东西,这一幕被老农看在眼里,原来这年轻人不是普通战士啊?这后面两人怎么看都像是沐阳的跟班而非普通战友。

“咦?”

老农抬起头来,沐阳趁他不注意,已经带着米离开了摊位,看样子是去找养鸡户去了,买半斗米竟然给了他4枚银元,而非他要的5元每斗。

“哎哟,回去得跟老婆子唠叨唠叨……”

将钱收下,老农看着快卖完的米面,心里已经在盘算着买多少布给自家婆娘。

这不过是个插曲,一路下来沐阳没见到有什么物价异常的地方,米价肉价还算正常,普通百姓都还消费得起,起码百姓不需要天天只喝米粥度日,完全可以吃饱。

不过沐阳知道,这也只是浑源县的百姓生活好一些罢了,因为他从敌人那里掠夺了不少东西,另一方面还支持商人合法经商,否则此地物价绝对不会那么低。

<

状态提示:第三六五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