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如果不来,那就是抗旨不遵,有了这个罪名,到时候我们拿他们就好办了。”苗傅自觉得计。
“苗大哥好计策,小弟佩服。”刘正彦竖起了大拇哥,不过心中又闪过一念,这些人就抗旨了,我们又能拿他们怎么样呢。
当日,苗傅就以孟太后名义颁下诏书,任命张浚为礼部尚书,要求他与吕颐浩一起赶往行在。
升张浚的官,招张浚赴行在,苗傅把球踢了过去,就看你如何拆招。
本来对这样的伪命,张浚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他们局内人知道这是伪命,可天下的老百姓不知道这是伪命,诏书上那个朱红大章可不是假的。
如果他张浚置之不理,那在局外人眼里就是抗旨不遵,他不能冒这个险,在这个关头,一步一步都得万分小心,不能落入别人算计。
还好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不能明着拒绝,我就拖字诀。我先给你来个缓兵之计,派个人跟你接触一下,放松一下你们的戒备。
被张浚派到杭州联系苗刘的人叫冯番,是个没有功名的布衣。不过这个冯番学的是纵横家,自诩要做当代苏秦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建功立业,在平江府也算小有名气,嘴上功夫一流。
冯番倒也不含糊,张浚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他,他居然没有什么迟疑,张浚不免高看他一眼,要知道,眼下杭州城是龙潭虎穴,搞不好小命就交待了。
冯番到了杭州城,顺利地见到了苗傅和刘正彦,转交了张浚的书信,便开始发挥特长,滔滔不绝起来。
冯番的套路很深,和师生谈心一样一样的,一照面就将苗傅、刘正彦二人几乎捧上了天,什么英明神武,忠肝义胆,责任担当,什么景仰啊,滔滔江水之类的,搞得苗傅刘正彦二人几乎要怀疑自己的耳朵。
就在苗刘二人在天上飘的正舒服的时候,冯番把话一转,义正辞严地指出了你们哪里哪里还做的不好,哪里哪里是不对的,搬出了忠孝仁义、天下、百姓等等一大堆,直说得苗刘二人头上冒汗、心生惭愧。
最后冯番对二人提出了很大的寄望和期许,趁未铸成大错、为时未晚,赶紧反正,定可流芳百世云云。
冯番叽里呱啦说了大半个时辰,茶水都来不及喝上一口,更不可思议的是,苗刘二人居然也耐着性子听他把话说完。
末了,刘正彦这个丘八还学起斯文,对冯番说:“还有劳先生,回平江,请张尚书早日来行在赴任,太后翘首以待尚书早日来替陛下分忧。”
看来套路还是逃不脱被套路,苗刘的套路也很深啊,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冯番一番情真意切的教育没收到任何效果,张浚对此也早有预料,对于苗傅等人的催促,张浚还是打出拖字诀。
他上书回奏说制置司出了点问题,驻守吴江的张俊突然率军回到平江,搞得平江府人心惶惶,军心不稳,他必须在平江多呆些日子,先把士兵和百姓安抚好,不然怕是要闹出什么乱子来。
另一面,张浚命张俊率军回到吴江扼守,作为前哨;另一方面致书吕颐浩、刘光世等人速速领兵来会。
三月十六日,吕颐浩率领勤王军一万人从江宁出发。
十七日,刘光世率军在丹阳与吕颐浩会合。
十八日,在楚州收到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的任命而不明就里,准备赶赴行在的韩世忠,从盐城收集散兵乘海船一路南下,绕海门,溯江而上,由白茆浦到达常熟。
在吴江的张俊听说韩世忠到了常熟,精神大振,立刻请张浚致书韩世忠,请他共商大计。
接到张浚的信,韩世忠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自己这个便宜提举是这么来的。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韩世忠自幼喜欢练武,性情憨直善良,喜欢行侠仗义,又生得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十八岁就应募从军。他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世忠接到张浚书信后,片刻不敢耽搁,当日就赶到平江与两张会合。
韩世忠的到来也给张浚巨大的鼓舞,虽然韩世忠到平江时手下才百十号散兵,几乎是光杆司令。可毕竟韩世忠是当世猛将,声名显赫,本身就是个金字招牌,他的站队无论对哪一方来说都极其重要。
韩世忠也不含糊,到了平江见了张浚,就给两张吃了颗定心丸,拍着胸脯保证,让张浚放心,讨贼勤王的事就交给自己和张俊两人。
张浚大为感动,大大犒赏了韩世忠和张俊的将士,张俊也很仗义,见韩世忠是个光杆,一口气就借给他两千人马。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一起把韩世忠顶在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