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的每一个师团都有一个汉字代号,如第1师团是“玉”,第2师团是“勇”,第18师团是“菊”,也许是天意的安排驻守在龙陵的日军第45师的代号竟然是“龙”。
龙陵古名黑水笼,东汉时为哀牢县。与芒市毗连,缜缅公路刚穿境而过。东距松山70千米,北距腾冲约100千米,沿途山峦起伏,地势险要,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又扼滇缅路要冲,其战略地位颇为重要。
日军侵入滇西后,龙陵县城则是他们重兵集结的地方,为日军在滇西与缅北的六大守备据点之。日军在龙陵周围高地构筑了大最永久性坚固垒网群,与松山非常类似。城内依托制高点和房屋建立据点,每一幢房屋都筑有堡垒,每堵砖墙上都有枪眼。
自渡江以来,右翼霍司令指挥部队一路血战,已经打到桥头、江苴街。
为救北线,日军56师团只能再派援军增援。远征军情报部门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总司令:腾龙路上,有一支2000多人的日军增援部队正在龙陵往桥头方向疾进。
远征军总司令部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清楚,日军主力的已经调往缅北战场,日军只有1000多兵力扼守松山、1000多兵力驻守龙陵,少量兵力守卫大坝、镇安街、黄草坝;日军芒市大本营现在也只有1000多兵力,坂口这个时候再打算增兵腾冲,龙陵守备队的兵力估计只剩下700多了。
远征军总司令部看到时机已到,立刻命令,第11集团军挥师渡江。
仅用3天的时间,宋希濂部全部渡过波涛汹涌的怒江天堑。
宋希濂的第11集团军是3个军7个师,加上配属的炮兵、工兵、通讯兵,约10万兵力,这是松山、龙陵、芒市、象达、平嘎的日军十几倍。以这个绝对优势兵力应付的日第56师团应该绰绰有余。
宋将军兵发三路,重拳直打龙陵、芒市。三路大军像三把利剑直插日军重要的据点,把日军布置在滇缅路上的长蛇阵拦腰切断。部队如插上翅膀的猛虎,立即形成对日军的全面出击,分别围剿之势。
龙陵位于怒江、龙川江交汇的平坝上,坐落在峰峦环抱的盆地里,它虽然没有一截半垛城墙,但其四面环山的险要地理位置已完全可以抵御强敌了,再何况它北有松山相阻,南有南天门峡谷为障,天然险要前后拱卫,即便没有固若金汤的城墙包围,要想占领这座城市也难上加难。
龙陵向南仅30多公里就是芒市。这是日军56师团的大本营,龙陵以其险要位置屏卫芒市的屏障,出芒市再向南就是畹町,从抵御外侮入侵讲,龙陵是护卫云南的挡箭牌,而从缅北局势看,这龙陵倒也成为日军防御缅北的屏障。
在日军滇西防御体系中,龙陵、松山、平嘎三足鼎立,互为犄角,在平嘎被第76师团团围住后,这个平衡出了问题,但松山暂时还没有被远征军攻克,龙陵仍然十分坚固。
由于龙陵紧靠芒市大本营,日军龙陵守备队兵力并不多,原有1000多兵力,由第56师团炮兵第2大队、工兵联队主力、第113联队一部及第2师团第29联队第2大队组成,以工兵联队队长小宝中佐作为指挥官。
这个工兵队长充分发挥自己工兵的特长,把龙陵工事建得像松山工事那样坚固。
在龙陵四周高地,坚固的堡垒形成对龙陵城的鸟瞰之势,在龙陵外围复廊阵地有密道相互沟通,在公路沿线,渡口附近布满暗堡,在城内各制高点全部设立堡垒工事。
龙陵城已经全副武装。
龙陵这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日军是绝不会轻易放弃的。
为孤立龙陵,切断松山,渡江后宋希濂将主力第71军分两路,一路咬定松山,一路直指龙陵。
军长钟彬为统筹全局,具体龙陵城就交由副军长陈明仁将军来执鞭。
这陈明仁是黄埔1期生,与宋希濂同为湖南籍老乡,跟着宋希濂南征北战多年,也算是一位猛将。
怒江攻击令下达前,他就开始研究龙陵形势了,怎么打,他早已胸有成竹:龙陵四周崇山叠嶂,这是突破龙陵的第一道障碍,也是第71军必须剪除的侧背威胁,必先打然后再围,扫除日军外围据点,才能解除威胁,占据山头,乘势而外,再包围龙陵。
陈将军打算以第87师作为北路,渡江后迅速从东北方向向黄草坝疾进,以第88师作为南路,渡过怒江后就快速从东南向南天门运动,在运动中首先切断龙陵所有对此外联系的公路,让龙陵成为一座孤城。然后集结部队向龙陵合围。
6月6日,北线第87师先头部队260团一举攻占黄草坝,破坏龙川上桥梁,切断腾龙路,剪除了腾冲方向对第71军的右侧背的威胁。
6月8日,第260团再次攻占大坝、镇安街,切断了松山到龙陵的公路。
这一来,彻底切断了腊孟守备队与外界日军的联系松山成为孤岛。
更喜的是,260团在夺取大坝的时候,一锅端了日军设在大坝的军需仓库,所有物资都为我军所用,这一仗打的漂亮!260团这一次立了头功。
南线第88师主力264团大胆从平嘎天宁寺、河底厂等穿插前进。
6月7日,第88师主力占领了长岭岗、陡岩子、南天门一线。在第26团攻占大坝的当天,264团也趁机占领放马桥,切断了龙陵与芒市的联系。
第71军对龙陵我包围态势形成。
后顾之忧完全解除,战事得到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