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捕鱼儿
张威看完袁化中这份调查报告,虽然没有触及根本问题,但已经勾勒出了明末百姓挣扎求存的图景。
再加上卫所军兵形同叫花子,两相印证,局面岌岌可危呀!
概括起来就是天灾人祸。
从去年开始,气候就不正常,导致农作物大规模减产甚至绝收。
对农民的打击无以复加,对江南漕粮的依赖与日俱增。
种地的没有饭吃,其他各行各业都受影响。
不过士大夫地主阶层不在此列,他们总是能找到盘剥的路子,大体还过得去。
因此酿成人祸。
层层盘剥之下,最底层的人举步维艰嗷嗷度日,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凿沉大明朝这艘巨船。
都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张威对此深有同感。
金钱鼠尾能入关取代汉家江山,除了最底层的民众之外,每个人都是推手,齐心协力把大明朝给推倒了。
袁化中的话还没说完。
在他走访的三府九县之中,无论是知府还是县令,贪赃枉法已经是常态。
就连没有品级不入流的书办算手之类衙役,也能挖空心思给自己捞好处。
所以袁化中拿出一份名单,请求张威以钦差之名严加惩处,最好砍几个脑袋正法。
张威看完名单无比尴尬。
因为大部分都给他送过银子,反手把人砍了,岂不是自断财路。
再说杀几个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上上下下都烂透了!
“袁大人,此事稍后再说,今年秋粮肯定减产绝收,可有办法让百姓填饱肚子,没有饭吃,他们除了投奔闻香教,可没有别的出路!”
袁化中愁容满面。
“大人拿出几万两银子,着实不少,可平均到百姓头上,就是杯水车薪,哪怕每天每顿一碗稀粥,也支撑不了旬月,而贼军阻断漕运,想从江南购粮也不现实,属下为此整夜睡不着觉。”
一碗稀粥都没了。
徐鸿儒起义,粮食必须优先供给作为军粮。
赵颜身为总指挥,几天前就把袁化中买的粮食输送给杨国盛和杨肇基。
张威起身来回踱步。
他打仗不行,但如果找食儿也不行,那就说不过去了。
当务之急是给百姓一口嚼货,避免百姓投奔闻香教。
张威首先想到的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可是提起这个话头,袁化中苦笑摇头。
“大人,山里的山货,只要是能吃的,今年开春的时候就被挖掘一空,至于水产,因为鱼课征收过多,渔户大多逃亡,现在想找几个捕鱼能手,很难。”
张威没想到赶山打渔还得交税,而且还苛政猛于虎也。
袁化中先是念了一句诗:捕鱼但愿鱼课足,风波虽险宁复论。
“大人,江河湖海附近,朝廷设有河泊所对渔户进行管辖,内河渔户每家缴纳一石,沿海渔户每家缴纳一石半,负担非常重,导致大量渔户无法维持生存,逃亡和抗争事件时有发生。”
张威心算了一下,无论是折合成米粮还是银子,打渔的交税甚至比种地还多,无怪渔户纷纷逃亡。
“袁大人,你调查过本地渔获如何吗?”
“属下只知道附近的安山湖渔获不少,但难以捕捞,而且因为靠近梁山泊,跟贼军相距太近,没来得及详细查访。”
张威点点头,袁化中是个干事儿的人,品格也比绝大部分官吏靠谱。
“眼下只能打安山湖的主意,袁大人找几个渔户问问,另外把打渔的家什拿来我看看。”
时间不长,阳谷县的几个渔户在袁化中的带领下来见张威。
两户人家见到催粮小吏都会腿肚子抽筋,更别说袁化中,张威这个级别的大官。
尤其是一路进来军兵把守森严,胆子都快吓破了,见到张威,七八个人齐刷刷的跪下。
别的先不说,只是一个劲喊冤。
张威亲自把渔户搀扶起来,让钱有望拿来糕点茶水,开启拉家常模式,询问渔户的情况。
两家渔民平时在阳谷附近的广济渠和大运河捕鱼。
运气好的时候,能捕到几十斤。
运气不好,也就是三五斤杂鱼,填饱肚皮都困难,更别提交税,所以已经好几年不打渔了。
再看渔户们捕鱼的工具,张威心说难怪。
工具太简陋了,除了抬网就是钓竿,根本不具备大规模捕捞的可能,顿感自己的想法有了用武之地。
张威没打过鱼,但是看过一些赶海,深海捕捞的短视频,有几样捕鱼工具这个时代根本没见过。
比如拖网,地笼mí_hún阵之类。
虽然限于材料制作比较困难,效果肯定打折扣,但也比抬网和钓鱼来的好用。
打发走渔户,张威让袁化中召集匠人,主要是织户和木匠铁匠。
袁化中嘴唇抖了抖,张威这位国舅爷是想打渔?
他承认张威的出发点是好,但不太切合实际情况。
渔户都得靠运气捕鱼,门外汉能抓到多少鱼?
袁化中认为张威不碰到难处,不尝试一番肯定不会罢休,领命出去召集匠户和织户。
张威又让钱有望把船只停靠在广济渠两岸的安平镇和沙湾镇,打算准备好工具之后,先在广济渠试试水。
张威给朱由校画图,已经画出了经验。
在召集来的织户和木匠面前把地笼,拖网的样式仔细讲解一番。
这些人都是靠手艺吃饭,虽然不明白张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