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本意是好的,可性情激进,行事难免操切,结果未必就好……
…………………………
欧阳修(王铁)运了口气,没有回答司马光(陈德亮),这场戏结束。台下掌声雷动,久久不停。
陈德亮和王铁都没下台,陈德亮笑说:“咱们当导师总是评价别人,咱们演了戏,也请台下三位老师说说。”
“没错儿,应该的。”王铁也接了一句。
“评什么啊?谁敢评价你们啊,快下来吧。”冯远行说到。
作为主持人的王小猫知道没有导师演出、还要评价的环节,但二位老师一副不肯下台的姿态,忙着打了圆场说:“其他导师是否评价先不说,纪老师作为我们历史顾问一定得说两句。”
纪连水笑说:“反正我的责任也不评价演技,就说说。这段儿之前我介绍了,这是咱国家历史上第一次有关科举‘南北之争’的片段。
其实电视剧毕竟不是史书,它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遵从历史原样。就比如说刚才提到的苏东坡一开始不想结婚,后来却又娶了两个老婆、纳了一群爱妾,怎么转变的?史书没有。这要拍成影视作品,为了连贯性也没法儿遵从史书、只能凭想象。
所以刚才这一段儿,它的场景、人物、对话,是不是历史原样并不重要,但两位老师的演出确实精彩。而且这其中台词设置,我觉得特别好,都说出了道理,也确实都有道理。
当然了,这段儿没演,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剧透’。到最后关于这个问题还是欧阳修胜了,可是他胜了,并不代表他就完全的正确。这段儿台词就把那个历史时期这方面的矛盾呈现了,确实是这样,你怎么做——在当时看来好像都不对,历史局限性。至于说二位老师的演出,就得听听我身边这两位老师怎么说了。”
纪连水又把“球”踢给了陈护国和冯远行,冯远行说:“反正我是评价不了、没资格,而且人家二位是真好。”
陈护国接过冯远行的话,说:“你这人太实在,他们非让咱们评价,你就说‘这演的什么玩意儿’不就完了。”
陈护国这当然是玩笑,也引得全场爆笑。
他又说:“玩笑归玩笑,但我真评价不了。我跟远行一样,就觉得人家演得好。先说王铁老师,都说他只能演和珅,可你们看他演起欧阳修这样的大家,那气度、派头儿,对不对?咱们再说德亮老师,你们看他刚才一走过去那张脸、就那张脸,哎呀!”
陈德亮忙问:“我这脸招你惹你了?你‘哎呀’什么?有什么你就说。”
“不是,我就说大家也看到了,他这张脸过去之后,好像根本没动,就板着脸用眼睛演戏,其实他这张没动、没哭、没笑的脸上可有不少戏。就那种看到前辈老师那种敬畏,到后来的忍让,再到最后的微怒,说出那番话中对于北方学子的怜惜,好演员啊!一张看似就没怎么动的脸,这么复杂的情绪全出来了。”
众人听了陈护国的话都点着头,陈德亮笑说:“不容易,你能夸我?哈哈。”
“可他这人坏啊。”陈护国却紧接着又说,“他教人家杨米的时候,光教怎么用眼睛了,就这脸上这么高级的表演技巧,他这人保守、他舍不得教……”
当时陈德亮知道要跟陈护国在戏中演“对头”,为找状态没少主动跟陈护国斗嘴。此时陈护国早已熟悉了剧本,也进入了这样的状态、也会调侃陈德亮了。
陈护国还在调侃,陈德亮忙说:“行了、行了,该你演了,你上来吧,看我一会儿怎么说你的……”
陈护国化妆的时间,纪连水又介绍起了接下来的这一段,也是由王铁扮演欧阳修,与陈护国扮演的王安石之间的一场争论。
刚才说过了,王安石可正经是欧阳修的门生,欧阳修对他帮助很大。但是王安石要变法,作为老师的欧阳修却对他变法中的青苗法很不赞同,也因此欧阳修又成了保守派、与司马光一派。
既然都是师生之间的意见不合,那么这段形式上应该就跟刚才陈德亮与王铁演的片段差不多,但陈护国的表演却跟陈德亮有很大差异。
虽然都是跟老师欧阳修意见不合,但不同的人物就会有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反应。王安石跟欧阳修关系相比更加亲近,尊敬是一定的、畏惧却不一定。
而且王小猫先前也说过,他觉得这二位虽然都是儒学大家,但司马光却比王安石更具儒家风范、看事情更加理性,而王安石更具法家的气魄、为人处事更加强硬。
这样性格、风格的王安石,在师徒如父子的古时候,面对自己亲近的老师,可能会更加无拘无束、说话也就没那么多顾虑,因此争论会更加激烈。
果然陈护国演绎的王安石正是如此,虽然很多细节上也体现了对老师的敬意,但却不似陈德亮那般内敛。争论起来语言和表情上不但颇为外放,眼神中甚至流量出一种对于老师年老之后思想保守的失望,但失望中又有与自己老师争辩的自责。
再看王铁的脸上,不但有责备、还有无奈,更有一种心痛。这心痛也许是因为风烛残年的他已经看到了自己死去之后,自己这个门生会如何坚持、又会引发怎样的后果,也许还有别的……
“您是不是已经忘了,您当年如何支持希文(范仲淹)先师的变法?”
“我没忘。你们变法的内容不同,我不是反对变法,我是反对你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