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明朝小公爷>第47章保京3大家

第47章 保京三大家

嘉靖四十四年,九月初十。

徐邦宁终于要动身动身前往京城,郑氏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不舍,恨不能也跟着一起去。

可在徐鹏举几句“妇人之仁总坏事”的呵斥声中,郑氏最后还是松开了儿子的手,任由儿子去往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走进从未走过的一条路。

然而徐鹏举也并未丝毫都不担心,不过他比郑氏想得周全,并不是自己跟着去,而是让唐昭北跟着去。

有唐昭北在暗中保护徐邦宁,即便到了京城那等龙潭虎穴,徐鹏举也深信徐邦宁能够全身而退。

对于离别,徐邦宁已经见过太多,本该见怪不怪,可是为了迎合徐邦宁这个人的角色特征,他也装模做样的与郑氏好生演了一场,痛哭流涕,而后又跪拜父母,已表明自己要建功立业的决心。

如此一来,他这才从魏国公府脱身,直奔尧化门,那里有王承阳与李嗣源两人正在等候。

三人离了南京城便真的一路向北,在秋阳最后一丝倔强下,奔赴大明王朝最为暗流涌动的京城,最为人心叵测的帝都,最为惨绝人寰的天子居住之所。

“人汹汹,鼓冬冬,襟袖五更风。”

“大罗天上月,骑马上虚空。”

唐昭北与徐邦宁同坐一辆马车,手中抱着一摊子百花酿,刚出城没一阵便已然微醺。

“哟,忆前尘呢?”

“不过你念这首词不对,要说你的话,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想当年你唐状元的名头,可谓震惊京师,京城中哪家富贵人家不对你高看两眼?”

“骑马上虚空,显得忒小气了些。”

徐邦宁淡淡笑道,韦庄的《喜迁莺》只说了科举高中士子的志得意满,却并未道出当初唐昭北的名满京师,比起孟郊的《登科后》,那味道着实差了不少。

“你小子什么时候也学会你爹那套溜须拍马了?”

“好的不学,尽拣这些学。”

话虽如此,但唐昭北脸上却还是不经意间流露出自豪的神色。

当年他凭着会试《为山九仞》一文,殿试尚未开始便被嘉靖钦点为新科状元,风头一时无两。

便是当时的严嵩,也要对他礼待三分。

这样的成就,普通士子便是一辈子也无法达到,遑论唐昭北在武学造诣也直逼大宗师?

用当年嘉靖帝的话来说,那便是“文能高筑九仞之山,武能傲视群雄之林。”

那可当真是一日看尽长安花。

“有其父必有其子,没听说过?”

“不过我倒是真羡慕你当年的事迹,那得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

徐邦宁此次进京就是参加科举,而唐昭被的事迹无疑是天下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最终幻想。

只不过徐邦宁有一点不一样,他只是羡慕唐昭北引起的轰动,至于唐昭被高中之后在朝廷当官的种种事迹,他却是一点也不羡慕,反而有些看不上。

“对了,徐邦瑞与华山派之事,调查得如何了?”

这些天徐邦宁一直忙着安排进京一事,所以忘了问唐昭北这事。

闻声,唐昭北淡然一笑,脸上满是一副“我出马,还有摆不平的事?”

“徐邦瑞出的价格可谓诱人,华山派掌门杜禹剑要重建华山祖师殿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莫问归失手后,杜禹剑已经派人联系当年的周家,王家以及郑家,这保京三大家虽是朝廷的公爵,但在江湖上也是赫赫有名的武学世家。”

唐昭北虽离开江湖有一段时间,但他在江湖中的传说却依旧存在。

正如他离开庙堂已经十年,可是他在庙堂之上的传说却仍旧让人津津乐道。

以至于现如今只要他一开口,这江湖上仍旧有大片大片的武林高手趋之若鹜言听计从。

在唐昭北的调查中,徐邦瑞已经收买了整个华山派,而且连带着还将保京三大家也给收买,目的就是要阻止徐邦宁入京赶考,成为进士,踏上仕途。

当然,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将徐邦宁干掉,也是徐邦瑞的目的。

“保京三大家?”

徐邦宁略显诧异的问到。

明朝近三百年历史,他可谓背得滚瓜烂熟,可就是从未听说过什么保京三大家。

“周,王,郑三家乃是当年北京保卫战时崛起的武林世家。”

“当年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深知以寡敌众难以固守,便让景泰皇帝诏令天下群雄勤王,武当少林,峨眉华山都派了人来。”

“只不过比起武当少林峨眉华山这些纯正的江湖门派,保京三大家对战功的渴求更为强烈,所以牺牲最大。”

“故此北京保卫战后,这三家便被景泰皇帝封了公爵,世袭罔替,以纪念三大家为保卫北京的功劳。”

唐昭北娓娓道来,像是说这一件无关紧要的事,而且脸上隐隐透着一股对这三大家甚为不屑的神色。

北京保卫战可谓是整个大明王朝历史上最为危险的一次战役,一旦兵败,不仅大明皇室会遗臭万年,就连那些个江湖人士也难免遭到世人耻笑,甚至被瓦剌灭门。

所以无论朝廷还是武林,对于那一次战争,都可谓倾尽全力。

只不过这段历史并未被记载在史册之中,以至于徐邦宁对此一点印象也无。

“这三大家,很厉害吗?”

徐邦宁若无其事的问到。

“厉害?”

“若说当年的周老爵爷,王老爵爷,那在江湖上


状态提示:第47章保京3大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