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领两万大军渡过汉水,北上去取南阳宛城,行到半路之时,便收到探马来报说:曹仁便领大军前来对战。
不多时,两军相见之际,曹仁并不与关羽搦战,而是选择鼓角齐鸣,指挥三军,直接向着关羽大军杀来。
一时之间,两相混战。
曹军士卒大多知关羽威名,心怀畏惧,本不敢对抗,然而听说自家军队数倍于关羽之军后,这才鼓足勇气,奋勇厮杀。
而关羽这边,两万人马全部都是系统兵,个个悍不畏死,身强力壮,合击默契,面对比己方还多的人马,根本不惧。
同时,曹仁自以为已方兵多,又是以众击寡,必然能够获胜,故此番志在必得。
而关羽更不必说,要知道古代部队可是伤亡率到一定程度就会崩溃的。
当然,这不是说简单的说某一方士卒死到一定比例就一定会直接奔溃。
而是说死伤达到一定比例,以古代的通讯条件,会因为战场某个部位的关键部队被击破,而走未能及时补充,导致有缺口了,进而所引起的雪崩效应。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临阵指挥的天才将领那么稀少的原因:因为必须保证了解每一个部分的我方军队,以及每一个部分与我方对战的地方军队。
然后还要能准确预判整个战场所有部分的进行情况,再根据需要,提前调派兵力顶上。
毕竟以古代的通讯条件,要是等通讯兵传递某个地方顶不住再调遣,那只能祈祷对面也是那种临时增援的将领。
当然,对人脑还说算复杂的运算与预判,但对顶着上帝视角地图的关羽来说就是:开挂么,不寒酸,还真香!
可以说,对面如果和关羽指挥能力一样:对面没有上帝视角,需要通过之前的消息预判现在的情况;而关羽不需要预判,这就避免了出错。
然后双方根据情况进行调遣,而调遣又要预判全局,判断哪个地方的兵可用,然而这一点,关羽也不需要。
想一想,凭借人脑不断预判战局每个部分的情况再运算需要派遣多少,和直接看系统地图进行分配,这计算量是天差地别的。
那么凭借地图带来的优势、以及系统兵悍不畏死的特性,就算敌军没有可趁之机,关羽也几乎是先天立于不败之地。
此时此刻,两方相互厮杀,一时旗鼓相当,呐喊之声传荡四野,冲杀之声震荡云霄。兵器交接,铁马金戈。
敌方一人这才杀我方一人,已被我方他人杀之,反之亦是如此。战场之上,这等情形,反反复复如此上演。
双方厮杀,一直战到了未时,关羽才等到曹仁大军露出了破绽。
于是关羽当机立断,直接率领三千重骑朝着缺口杀去。
机会虽然稍纵即逝,但很显然关羽把握住了,于是曹军溃败的雪崩效应来了。
从这一刻开始,曹仁的大军开始显露出了败绩。
不得不说,曹仁还是有本事的,在系统兵与上帝视角面前,竟然一直到了这个时候才露出破绽。
当然,这里面也有兵多的因素。
毕竟只要曹仁的兵力足够多,就可以到处挥霍,四处抢救。
别的将领需要小心翼翼的预判,然后派仅有的些许兵马去支援最重要的地方。
而曹仁则财大气粗:最重要的,次重要的,通通派兵。甚至可能还有得剩。
因此曹仁此次虽败,却是败而不乱,不断预备兵补充之下,只是节节抵抗,步步后退。
这一番下来,双方战到了申时,太阳落山之后,关羽才收得胜之兵而归。
节节败退的曹仁兵马也才因此得到了喘息。于是曹仁便回军二十里处下了营寨。
初更,牛金对曹仁说道:“我军新败,士气低迷,倘若关羽领兵夜袭,如之奈何?不可不防”
曹仁道:“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关羽知我,必然不会徒废力气,今夜不必畏惧。不过虽然如此,你可加大夜间巡防,谨防夜袭。”
牛金道:“将军所言有理,既然如此,我军何不将计就计?”
曹仁道:“怎么个将计就计法?”
牛金道:“兵法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将军既知双方虚实,不如我反去攻打营寨,关羽新胜,必然不备。”
曹仁摇头否决道:“关羽智勇双全,只怕届时反入他算计之中。纵然他不设埋伏,只怕也有防范,难以偷营。”
于是牛金便做罢此事。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关羽大营里,关羽早就嘱咐关平廖化多加防范。然后便自个儿去睡了。
第二日,关羽领万人前去曹仁营寨之外搦战,但曹仁却只是坚守不出。
于是数日之间,关羽连番领兵搦战,曹仁拒不接战,关羽又令士卒辱骂激将,曹仁亦把他当作耳旁之风,全当听不见。
又不数日,身在南乡、收到曹仁消息的徐晃,又与夏侯尚交接之后,这才兴兵来到。
两军汇做一处,约有五万之众。
当夜,徐晃听得曹仁诉说此间事情之后,于是对曹仁说道:“明日关羽若再来搦战,将军可引兵交战,届时我另领一路军然后去袭关羽营寨。
关羽得知,必然回军,将军再趁机掩杀,可得大胜。”
曹仁听了徐晃的建议,大喜道:“公明所说,甚合我意。”
于是便拨精兵万众与徐晃,令他相机去袭击关羽营寨。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关羽也收到了徐晃领兵来到此处的消息,于是连忙召集众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