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青春校园>乡村夜话之短篇>第131章桦树林里听故事4

故事的名字叫——郑女。

工业南路与工业北路两条交通要道在济钢附近交汇,交汇处有个挺大的村庄,村庄的南边是济钢的铁路货场,有铁轨二十多股,平时密密麻麻地停着各种货运列车、各种罐车,再往南就是胶济铁路了。那个村庄的南面,一条编组站下的涵洞把工业南路与村庄连接了起来。

说是村庄,可这里耕地很少,大都卖给周围的一些企业了,很多村民平时就在市里上班。村子里有个疯子,大约六十多岁,其实此人平常很好的,对人也很和气,一点儿也看不出精神问题,可是,一到阴天下雨他就从家里冲出来,在村子里乱跑,嘴里喊着什么,仔细听可以听到:别过来!别过来!

关于这个疯子怎么疯的,村里年轻人没几个知道,只是几个老人一边看着他一边叹气,说一辈子了,一辈子了!他是如何疯的,要从那个久远的年代说起。

先来看那个涵洞,这个涵洞是南北方向的,由于上面的铁路货场宽一百余米,此洞也有一百余米,洞里的西边有个小水沟,水流长年不断。洞里没有灯,很黑,洞顶是由水泥砌成的。站在工业南路洞的一端往洞里看,很远处才有一点白光,那是洞的出口,而且路面不平,白天就少有人走,晚上更是没人,只有偶尔几辆汽车,拖拉机,或是摩托车开着灯进去。村民们是绝不敢从这里行走的,他们如果去工业南路,宁愿从工业北路往东走再绕到工业南路去。

此洞很邪,夏天不热冬天不冷,很奇怪的是如果外面刮风,洞里却平静依然;但是如果外面阴天下雨的话,特别是夏天,洞里就会一阵一阵的阴风吹来。还有人说,如果骑着自行车过洞口,是不能回头看的,因为只要一回头,车子就会晃起来

时光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有一对夫妻从其他村庄搬到这里来,现在村里的老人都说那个姓郑的女人很好,对人很和气,只是她丈夫(就是现在的疯男子)脾气不好,经常打骂她,有时甚至在街上就打,那女的几次想离婚可是不敢,没听说过女人有娘家,男人也好像是不要命的主儿,女人不敢和他离婚也是无奈。

那时村南就有那个铁路货场了,只不过规模不如现在的大,当然了那个涵洞那时也就有了,也不如现在的长。当时的条件不是很好,洞的顶部是用大石板拼成的,上面就是铁道。当时的人都很穷,相临的一个村子里有个收铁站,有不少村民都把自己家的铁卖给收铁站了,这种行为在当时是被社会环境所不允许的,抓住就要进局子,只不过那个收铁站为了挣点儿钱不管这些了,保密工作做的很好,也没有人知道。

家里的铁都卖的差不多了,就有人把目光指向了铁路货场,那车皮上装的都是大铁坨子,铁渣什么的,还有当时很缺的煤。就有人晚上翻墙过去,一人爬上车皮往下搬,另一人在下面接着,或者直接趁外面的火车进站时候的噪音(都是蒸汽机车声音很大),用自制的钩子把铁渣、煤什么的钩下来偷走。

时间不长,货场的工作人员就发现了,开始捉人,但是货场人手少,根本防不住,其实村民也都明白,一旦被抓住就完了,会吃枪子的。

所以就有了如下的一种场面:夜晚,车场内停了几列火车,两列火车中间,有一些人在拿着杆子钩东西,一会突然听到一声断喝:干什么来!马上那些人就拿了大小不一的袋子,从一列列火车底下钻过去,然后翻过围墙回到村里。那些工作人员是不敢追到村里抓人的,怕被村民围攻。

那个时候,偷这种东西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偷铁、煤的大部分是女人,因为女人被抓住可以一哭二闹三上吊,好对付些。

一个夏天的夜晚,下着瓢泼大雨,打着闪电,那个姓郑的女人跟几个人一起来偷东西,正拿着钩子钩的时候,后面又是一声断喝:干什么来!大家拿起东西就跑,正准备钻车底,可是身后的那列火车竟然开动了,大家就一直往东跑,郑女跑在最后面,可能是那些工作人员被偷得实在火大,这次竟然一直追,上面说过,那个涵洞的顶部是用大石板拼成的,两连块大石板之间有个挺大的缝隙,当时是往里糊了泥土的,可是被大雨一冲,那些土就有些松动了,就这样,郑女在慌乱中一脚踩了下去,一下子整个人就陷进去了,但她却没有完全掉进洞里面,她的头卡在了那个缝隙中,身子悬挂在洞里。两个工作人员追到这里看了看,只见石板上的血很快被雨水冲掉了,他们伸手拽住郑女的头发往上拉,却无奈卡得太紧,怎么也拉不上来,就回去报告了。那晚风雨交加,电话线被挂断,他们就跑到总部报告,两个小时后总部来人了,却怎么也没有办法把郑女拉上来,石板也不是那么容易撬开的,直到天亮后,有人在涵洞里拉着郑女的身子,上面有人往下推她的头,她才掉到涵洞里。

大家才看到,由于郑女当时是在奔跑中掉下来的,她的脖子在往下坠的巨大力中被拉断了,没有了骨骼的支撑,又悬挂了一夜,脖子皮肉被拉得很长,看起来就像脖子长长了一样,但是,更骇人的是,把她弄下来,由于卡的太紧,下来后整个脸部的肉都被挤开了,向上翻起,露出白花花的骨头,吓得人们纷纷远离,惊恐地盯着那具死状惨烈的尸体。

郑女的丈夫没表现出多少悲伤,把郑女的尸体拉回去就草草掩埋了。但是这件事


状态提示:第131章桦树林里听故事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