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仙侠修真>秦国炼气士>第123章书虫

卜居书斋。

书斋前人如流水,咸阳城中的读书人若是没有来过这里,也不敢说自己是读书人。

因为这里藏着无尽书籍,号称藏尽天下之书。

在这里,虽然没有六国文字,却有六国典藏,焚书之时,诸子百家除医,农,工等与民有利的书籍以外尽皆焚毁,但似乎,这卜居书斋得了特例,听闻往来的读书人说,卜居书斋中仍藏有大量的诸子文章。

就凭借这一点,卜居书斋俨然成为天下读书人有向往的地方。

而就在天子脚下,藏有禁书而不被查封,这人身后该是何等的背景。

所以,除了卜居书斋本身的特性以外,他背后的主人是谁,也是让无数人热议的话题。

听说卜居书斋背后是一位大贤,也有人说,书斋背后是公子,是皇帝。

各种说法都有,而且还言之凿凿,就仿佛真有此事一样。

但白衡调查了一番之后才知道,书斋背后压根不是皇帝,公子,也不是大贤,而是秦国的贵族。

甘家!

说起甘家,就不得不提起两个人。

甘龙和甘罗。

这老家伙可是一位老阴比,代表着秦国旧贵族的利益,险些让商君无法推动变法的进程。

若是当初不是商君赢了,而是甘罗赢了,那么统一天下的就不一定是秦朝了。

而甘罗,人们熟知他十二岁便被拜为上卿,并且出使赵国,从赵王手中兵不血刃地帮始皇帝拿到了数十座城池。

十二岁,这个年纪,就有如此成就,不知折煞了多少一辈子庸碌无为的秦吏。

只不过这位从赵国手中抢过地盘的有功之臣并未得到始皇帝的任何赏赐,反而被剥夺了爵位,官职,被贬为白身。

所谓的上卿,并没有加在他的身上,反而一切的荣誉与赏赐都不曾获得,这位年纪仅比始皇帝小三岁的有为青年,度过了浑浑噩噩度过十几年的生活,终于在三十八岁那一年,他散尽家财,在咸阳修建了这所书斋。

取名为卜居。

或许他也有迷茫困惑之处,年过半百,或许也不知道为何始皇帝会这么对待他。

本来他还有大好年华去建功立业,而不是庸碌一生,在这书斋中度过一辈子。

卜居这两个字,或许包含着他的困惑,迷茫,以及志向。

卜居,是楚国的诗篇。

相传为屈原所作,但也有说是楚地的人,怜惜屈原沉江殉国而作的诗篇。

而白衡更偏向于后者。

毕竟卜居的第一句,就是以“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开头的。

这首诗所写的是,屈原对于被流放的愤慨和不满,同时也歌颂了他坚持真理、不愿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

像白衡所熟知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便是出自于《卜居》之中。

而甘罗通屈原相似,同样有一身才华而无处施展,却惨遭“流放”,他囿于书斋这尺寸之地,但仍想向始皇帝问一声为什么?

不然,这门户也不会正对着宫廷大门而开了。

不过这卜居二字,还有占卜为人处世之道的意思在其中。

莫非是他低头了?

想问问始皇帝,他错在哪儿,该如何改?

白衡看着这书斋的名字想了许多,只觉得古人心眼真的多,两个字就能解读出这么多东西来!

一旁的蒙毅倒是笑着回道:“没办法,有时候,你直接说,会让别人想的更多,不防用这种猜谜语的方式,想的多了,想的少了,就看人有多少脑子了!”

白衡怎么可能会查的到书斋背后的人是谁,毕竟他也不过是个刚刚进入咸阳,一只脚迈入官场的小毛孩子。

没有蒙毅帮忙,怎么可能会知道书斋背后会是甘家。

虽然甘罗被贬斥,但并不影响甘家依旧是秦国世家。

甘罗失败了,但甘家还有另外的人选。

他们依旧会依附在秦国这棵参天大树旁,让他们的子嗣能在大树的庇佑下成长,同时,他们也在支撑着秦国。

但白衡觉得甘罗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始皇帝,仅仅因为吕不韦一个人。

吕不韦,嫪毐,赵姬,这三个人,或许是始皇帝一生都无法抹去的痛。

他极力掩饰的,杜绝的,却流于悠悠之口,成为人们闲余的谈资。

白衡同蒙毅进入了卜居书斋。

书斋很大,占地几亩,藏书万卷不是假的,白衡触目可及的书卷被堆成一队堆的小山,像波浪一样此起彼伏。

门口看守的老人只看了白衡和蒙毅一眼,而后为他们登记了姓名,并递给了他们一片竹签。

“这是?”白衡提着这书签问道。

“进出的凭证而已,不算什么特别稀奇的东西!”蒙毅收起书签:“不过得好好保管着,若是丢了,恐怕就出不去卜居书斋了!”

“出不去,什么意思?”

“字面上的意思,当然,你可以将之理解为,盗贼,不问而闯居室的暴徒,不论哪一种,都出不了卜居书斋,若是运气好的话,赔点钱就行,运气不好,就只能让人去监牢领你了!”

秦国对于强闯民宅的行为是有非常严苛的刑罚的。

一般都是送去修长城,而这都算是好的,碰到脾气暴躁的,而你又偷摸进入别人的宅院,就算是误闯,没有任何企图也是犯罪,而就算你被暴躁的主人家杀了,也是你活该,主人什么事也没有。

所以说丢了这竹签,你运气不好,是真的出不了不卜居书斋,这也是从字


状态提示:第123章书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