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盛唐开始于南海>第155章 花钱如流水(上)

南海道考生横空出世,横扫明经与明算两科,郁闷的的不只是儒家,民部尚书萧瑀也是郁闷无比。/p

李二和云浩在春韦上挖这个坑有两层用意。/p

一是两人想要夺回科举考试的自主权,但效果不太好,从进士、秀才、明法等科的录取结果来看,缺少优质后备人才的两家并不占优势,二人此举除了能落儒家的面子,选出一些自己的后备官员外,对大局的影响十分有限。/p

他们有些操之过急了。/p

二是精力充沛且信心十足的李二对朝廷的一些部门的办事效率不满,尤其是民部。/p

李二想要随时掌握国家的财政状况,以便自己在施政时有个基础的参考,于是他命令民部每个月月底的时候向自己汇报朝廷的收支情况,可是民部没有这样的统计和计算能力。/p

民部的财务汇报一般是分两次报给皇帝的,一次是在夏税征收完毕后,一次是在年底大朝会上做财政报告,从前隋时民部就按照这种流程运转的,很多时候民部主官只知道国库里还有多少钱,这显然无法满足李二的要求。/p

民部召回了一批已经退休的吏员,专门负责月底的财务报表,但依然解决不了问题。/p

这与统计和计算方式有关,民部的账目是传统的流水账,一般的小商人用这种方式问题不大,可民部的账目太过繁杂,想要得到准确结果必须反复核对,效率低下。/p

面对这种情况,李二自然想到了盛产账房的崖州,普通人不好进入民部等官方部门帮忙,他就找到云浩,想出了让崖州科学一脉的学生参加科举考试,之后再进入各级衙门充当会计的办法。/p

录取的一百多个南海道考生拿到告身,立马分配到各级衙署,接管账目,民部分到三十一人。/p

萧瑀看着这些身穿绿袍官服的年轻人,火就不打一处来。/p

俗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他很怀疑这些孩子的能力,特别是那两个十四岁的娃娃,宽大的官服套在他们身上如同大麻袋,给人一种不靠谱的感觉。/p

民部负责统计计算的吏员们一副吃了看戏的样子,等着看这些娃娃的笑话。/p

民部的账目一团乱麻,不是你想算就能算得清楚的!/p

这三十一个新进会计也不废话,一头扎进账簿房,一人一把十几斤重的铜算盘一字排开,噼里啪啦的埋头苦干四十天,把民部自大唐立国十一年以来的所有账目重新造册核算。/p

这些新的账册摆到民部大堂时,萧瑀和一众民部官员差点惊掉下巴。/p

原有的吏员进过比对,账册上的数据和他们手里结果误差极小。/p

这效率实在变态!准确率完爆历任统计人员!/p

有了这样的成绩,民部官员虽然对这些娃娃还有一些排斥,但都认同了他们的能力。/p

萧瑀舒了口气,以后皇帝交代的任务总算是能按时完成了……/p

民部这里顺利过关,而其他各级衙署就不平静了。/p

这些新会计一上任,也是先把账目重新核算造册,之后开始查账。/p

不差不知道,一查吓一跳!/p

大大小小贪污和挪用公款的事件接连爆出,涉及到的官员勋贵多达两百多人,涉案金额高达一百多万贯。/p

李二发飙了,他没想到看似清明的官员体系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硕鼠!/p

他被刺激到了,下旨彻查涉事官员勋贵,凡是贪墨公款的,限期一个月内补齐,上缴交到刑部,之后根据侵吞的金额量刑,从罢官流放到抄家咔嚓,一共六档。/p

那些挪用公款的也没有好结果,不论什么原因,追回款项,官降一级,每人二十大板,绝不容情!/p

于是,李二的表哥、原吏部员外郎、窦家三子窦冲被发配两千里,罚金七千贯,李二的大舅哥、尚书右丞韦挺杖二十,罚金一万贯,李二的忠实狗腿、御用搅屎棍程咬金杖二十,降爵位为县公,罚金两千贯。/p

这三个人一倒霉,其他涉事者不在奢望能蒙混过关,刑部的办案效率陡然提升。/p

整肃过朝堂,李二又把矛头对准喷他的那些官员和大儒,派人一个个的盯着他们,等他们给自己道歉。/p

儒家人又碰了一鼻子灰,没有恶心到皇帝,反而是惹了一身骚。/p

李二的做法看起来是正常的要求,其内核却十分阴损,一旦儒家人低头,以后他们就失去了可以牵制皇权的一个手段,如果他们拒不认错,他们几百年来营造的光辉形象就会受损,最后落个里外不是人的结局。/p

儒家人为了自己的脸面也是够拼的,死咬着皇帝触怒上天这个理由,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p

而且很快他们就有了新的借口。/p

从四月初到五月中旬,大唐北方滴雨未落,这段时间正是庄稼生长的重要时期,需要灌溉,连续的高温干旱,今年夏粮减产已成定局。/p

六月初,高温干旱引发了蝗灾,儒家抓住机会,再次上书要求皇帝下诏罪己,向上天认错,世家浑水摸鱼,到处散播皇帝恣意妄为、天降大灾以警世人的谣言。/p

部分朝臣了解到各地的灾情,也向皇帝施压。/p

李二对这些人的呼声置若罔闻,他带着以房杜为首的朝廷智囊团,经过与云家和医、墨、道,以及南海集团、道路建设集团的闭门磋商,六月初九,李二以中旨加传国玉玺的形式发布了一连串的命令。/p

这些命令刨除具体的


状态提示:第155章 花钱如流水(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