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少年杯酒意气长>第八十章 缓急之选

“王上此举,会不会太急切了一些?”

军机处日常议事,却为一份临时的军报打乱了节奏,原本想要议定的平韩策略,只能先放一放。

说话的是樗里偲。

扶苏也有此感,于是一手撑着脑袋,一手点着桌上的军报愁眉不展。

大会战之后,上将军没有给魏人太多缅怀时间,立刻发兵围攻安邑。

只是如今安邑围城不过三日,虽说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安邑指日可下,但如今就要安排关中子弟迁居魏土,给人的感觉的确是有些仓促。

而且,如果要妥善安置关中昭人安稳迁居,征魏大军势必要承担很大一部分安抚地方的压力。

毕竟要在前一刻还是敌境的地方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怎么也不会是轻松的工作,只凭少量的郡兵很有可能会出大的纰漏。

新占之地多有反复,可不是什么小概率事件。

原本以为各国联军在晋鄙全军覆没后撤退,征魏的五十万大军即日便可大部回师,只留一路偏师平定故韩叛乱即可,如今看来却又要在他乡滞留良久了。

“或许是故韩叛乱以及蜀中的顺利设郡,让大王心中有了决断。”

扶苏点点头,甘罗说得有道理,他也是如此想的。

蜀中日前传来消息,由于昭国大军此前轻易平定叛乱的威势仍在,又有怀氏大力支持,设立郡县以及紧接着的推广法条各事,都进行得十分顺遂。

而除了前面提到了两个原因,其实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量迁居蜀中的昭人大户默默支持,让王上的治国之策在基层铺开得极为顺利。

相比于虽然将大量故韩贵胄强迁骊山却仍然趁机掀起叛乱的故韩,迁入迁出这两种策略哪一个比较有用,已经十分明朗。

扶苏心中突然抓住一丝闪光。

他想明白那支无敌军团去哪儿了。

它被人拔了根基,分割到全天下了。

无敌昭师的根基是什么,就是关中老昭人。而拔除这个根基的,不是别人,正是关中最杰出的子弟——始皇嬴政。

蜀中之后,每平定一地,为了新纳入领土的长治久安,始皇都会强行迁关中大户入新土。

如同怀氏离了蜀中一蹶不振,被强行迁出故土的关中大户,即便能够得到当地官府的支持,强龙压地头蛇的举动在昭国强盛之时也只能勉强做得到。

而一旦昭国国势稍有倾颓,散落四地的关中人立刻就会被群起攻灭。那时,空荡荡的关中,却再也无法给帝国提供足够血液了。

始皇这是在自行毁灭昭人的造血机制啊!

归根结底,一切的一切,还是因为太快了。

如果统一进程是由数代人来完成,每一代关中人往出迁一批,当下一代人成长起来之后再往出迁一批,那么在保障关中富饶依旧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做到新占国土的安定。

可是因为昭军的无敌,统一的进程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顺利完成。

于是相比于战败国,胜利的昭国腹地,却是更加的空虚。

那么能不能想办法推迟一下统一的速度呢?

扶苏苦笑着摇摇头,否决了这个无稽的念头。

安邑之战后,统一大势已成,如今天下已经再难组织起能够抗衡昭军的力量了。

统一的车轮碾压向前,无论主动还是被动,任何阻挡它的人,下场已然注定了。

如此,能否换一个思路?

既然统一的速度无法由人为放缓,那么能不能加快呢?

要知道,只要始皇在一日,这天,就变不了。

即便始皇的寿命难以延长,那么多给他一点整合天下的时间,会如何呢?

始皇帝是一位走钢丝的高手,无论天下情况如何险峻,他都能找到唯一合适的那条路让“天下”这架马车畅通行驶。

能够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我们称之为国之大才。

可如始皇帝这样,用大火烹小鲜,还能烹得无比美味的,我们都难以寻到恰当的词汇去形容他。

原本扶苏一直觉得始皇帝的急切是在于个人性格原因,认为自信到自比天帝的始皇没有耐心去等待数十上百年,让这个沸腾的天下缓缓平静。

才会选择用无比激烈的手段,鞭策得这个刚刚成型的帝国不得喘息。

如今随着自己对这个时代日益了解,以及政治手段的逐渐成熟,扶苏有了不同的观点。

用温和的手段去治理那个即将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大统一帝国,能成功吗?

不能。

而且是绝不可能。

同样以西方于同时代大肆扩张领土的罗马作比。

共和国时期的罗马人对战败者的包容是古今中外都罕见的,战败者不但可以保留自己的信仰、文化,甚至可以获得元老院席位,成为帝国的真正统治者。

然而即便如此,就连与罗马城邦关系最为密切的意大利诸城邦,直到获得与罗马完全相等的地位之前,仍然是时叛时降。

这还是因为无论是早期的意大利半岛城邦还是后期的蛮族,他们的文化相比于罗马都显得十分落后,所以在被罗马的先进文明带来的便利感动后,十分愿意加入到罗马。

这与大昭即将面对的战败者完全不同。

有着比大昭还要悠久历史的中原各国,所拥有的璀璨文明与大昭相比,即便再有倾向,扶苏也最多只能说一个旗鼓相当。

此时的各国,是真正意义上拥有不同文化底蕴、有强烈国土意识的独立国家,各国


状态提示:第八十章 缓急之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