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扶苏递上的书卷,嬴政点了点头。
的确是倒数第二卷的《申子》。
“看过吗?”
知道王上问的是自己有没有看过这本书,扶苏稍稍点点头,又摇了摇头,“韩师稍稍带着看过了一些,却没有看全。”
“嗯,孤也没有看全。”随意地回了一句,始皇伸出手指点了点一旁的灯座。
不等扶苏反应过来,早已等候在一边的赵高便飞快将灯光调亮了。
论起狗腿功夫,十个扶苏绑在一块儿也比不过人家赵高的一根手指头。
等了会儿,嬴政似乎想起了什么,疑惑问道:“既然是韩非带着,为何没有看全?他不是半途而废之人。”
扶苏表情复杂,张了张嘴欲言又止片刻,最后只从唇间隐约冒出来了四个字:“没来得及。”
只有四个字,父子之间方才的片刻温存仿佛就重归了冰冷。
父亲,也重新变回了父王。
掌握了生杀大权,少有仁慈的父王。
嬴政知道,扶苏当然也知道,韩非自然不是半途而废之人。他若是要做的事情,必然是要做到底的。
除非。
没来得及。
至于为何没有来得及。
就是父子两人之间裂痕的开端了。
扶苏膝盖微微发疼。
当日长跪章台宫前的刺痛感似乎又回来了。
扶苏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始皇似乎也没有了说话的兴致,气氛便突然就安静了下来。
只剩下两人翻动书卷时发出的轻微摩擦声在耳边回荡。
“找到了。”
扶苏直起了腰来,双手递上方才找到的书卷。
《申子·卷九》。
也是《申子》的最后一卷。
九是极数,申不害以此数作为自己著作的最后一卷,其中展露的抱负野心可见一斑。
接过扶苏递上的书卷,嬴政满意地将三卷书册放到一起,转身将其搁到了桌案上。
终于找齐了书册,扶苏决定道出此来除了贺新之外的另一个目的。
“启禀我王,儿臣此来除了贺岁之外,还有一事要请王上定夺。”
正摊开《申子》阅读的嬴政随意“嗯”了一声,“说吧。”
“唯。今日早间,儿臣去了典客署,与那匈奴使节见了个面。”
发现王上并没有任何表示,于是扶苏继续说了下去,“匈奴使节名为呼衍牙栾,乃是冒顿的堂兄弟。”扶苏隐去了那段复杂且没有必要提及的关系。
“根据他的描述,可见冒顿为了稳定国内局势,已经到了四面卑躬屈膝的地步,甚至对于月氏都有阿谀逢迎之嫌。因而儿臣以为,前将军的推测不错。我国若在近期与赵国开战,冒顿绝不会冒着被大昭视为威胁的风险协助赵国,但日后就不好说了。”
“为何日后不好说了?”
扶苏复述了一遍冒顿向月氏进献的礼单,其中数额对昭国来说或许没什么,但嬴政知道,这样的数额对于草原上的匈奴而言,可谓天价。
尤其是其中的丝织物和粮食。
“有所舍,必是求所得。冒顿肯付出如此代价,所求必然不会只是国内安稳而已。”
这是人之常理,嬴政看书的脑袋并没有抬起,只是轻“嗯”了一声,以示认可。
似乎是读书有得,嬴政提起一杆细毫以朱砂墨在竹简上写了几个字。
虽然很想知道始皇写了些什么心得笔记,这种王者的读书心得可是很难一观的,然而扶苏还是克制着自己没有失礼上前。
“月氏、林胡之类小国自然不可能是冒顿的目标,因而冒顿的野心,必然在于南下。”
“那么你的意思是,要放弃之前既定的和谈,先行灭了匈奴?”
“非也。匈奴游牧草原,并无定居之所,连在草原上找到他们都难,更枉论轻易消灭。而且如今匈奴虽然四分五裂,国势衰微,然而毕竟是国土不下于中原的大国,要想彻底覆灭,不亚于伐楚之战。
“甚至考虑到草原的特殊气候以及地理交通状况,对匈奴的攻伐恐怕要比灭楚更要危险,花费也更为不菲。
“因而,与其费事费力地将匈奴作为对手进行战争,倒不如转而使用更为聪明的方式对其展开控制。”
不知是看完了手中的书卷,还是为扶苏的言语吸引,始皇终于将视线抬了起来,“什么是更聪明的方式?”
“外贸互市。”
不用始皇垂询,扶苏便主动围绕这四个字展开了详细的讲解,“在我国方便控制的,有边城驻军所在的区域,可以定期地开放一些市集,允许匈奴人进入进行贸易。”
“这与你所说的控制有什么关系?”
毕竟有历史局限性,即便是雄才大略的始皇帝,对于经济战这一国家战略层面的大杀器仍不清楚。
“我王当知,匈奴每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南下劫掠,所为何来?”
“求生。”
没有说一些丝织物、粮食啊、蔬菜之类的表面内容,始皇直接点出了匈奴劫掠背后的内涵。
“不错,正是求生。”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没有人会愿意铤而走险,将自己的生命与一口食物划上等号。
“那如果有更好的方式,比如贸易来实现原本需要拼命才能换来的东西时,谁还会选择更加耗时耗力,甚至赌上性命的方式呢?”
“冒顿或许不会,大部族也或许看重贸易的利益而不选择劫掠,但小部族不同。”始皇卷起了竹简,换了个更舒服的坐姿,“你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