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少年杯酒意气长>第一零七章 匈奴

蒙恬军离开后十日,白起军按照预定计划,开始进攻赵国上党防线。

同一日,李牧出现在上党军中。

两军交战互有胜负,总体呈现胶着局势,然而昭军高层对此情况不忧反喜。

喜从何来?

首先,上党防线显然兵力不缺,那就意味着赵国接下来对齐国的支援力度不会太高,毕竟赵军的纸面实力就那么多,除非是撒豆成兵,否则赵成变不出更多兵力来。

其次,李牧出现在南线,就意味着赵国北线失去了最强屏障,那么义渠与林胡的联军身前,就是一片坦途。

最后,在多方吸引下,如今的赵国就如同被拉扯到了极限了皮球一般,此时蒙恬军对晋阳的攻击,无疑将是压垮赵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在一片大好时局下,仍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在昭国西垂。

被大昭教育后安稳了多年的西戎,突然联合匈奴各部,大举犯界。

大昭君臣这才将一直盯着中原的眼神施舍般得往西北挪了挪,这一看不要紧,君臣上下立刻就紧张起来了。

原本被大昭打服的匈奴,不知何时已经完成了对月氏、乌孙和西戎的统治,如此一来,昭国西垂所面对的压力陡增。

这也难怪数年来只能苟延残喘的西戎居然胆敢在此时“打秋风”。

代替平西将军王贲镇守西疆的羌瘣(lei,三声)连战告捷,却在大军压力之下只得后撤到长城以里,一边巩固防线,一边急报咸阳求援。

受到匈奴大规模侵扰的不止是大昭。

从西往东,义渠、林胡、楼烦、燕国,甚至东胡,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匈奴的侵略。

相比之下,大昭受到的妨害反而是最轻的。

虽然前来袭扰的匈奴联军多达二十余万,然而面对三万昭军,硬碰硬打了三仗,一次比一次输得惨。

若不是羌瘣担忧被匈奴骑军劫了粮道,主动撤退,匈奴人如今还看不到长城的模样。

但在昭王命令下,尽遣主力东攻的义渠,以及被裹挟南下的林胡,可就遭了重。

此时国内受到入侵的消息应该还未送到军中,但这也是迟早的事。

如此一来,军心不稳的局面当然会出现,如此一来赵国的北线危局竟轻易就消了大半。

这是上天都不亡赵啊。

扶苏对此自然有些感慨,不过西线战事对目前身处中原腹地的他来说距离实在太远,手再长也是够不到的。

再说区区西戎与匈奴而已,蒙恬虽不在,这不还有个只强不弱的上将军刚刚回朝呢。

无论兵力还是将领,昭国一样都不缺,再加上尉缭新军刚刚成立,正好拿西戎来练手。

而此时,更让扶苏头疼的,是面前站着的一位本不该出现在此地的年轻将领。

年轻将官此刻一脸委屈,显然刚挨过骂。

扶苏看着这个倔强的年轻人无奈道,“你这不是做逃卒吗!”

“我留了信的。”

“没有上官首肯,擅自离开驻地,留不留信有区别吗?”

扶苏扶着额头,他都能想象得到白起看到那封信时是会如何震怒。

“便是公子要杀,邯也是不会回去的。”

敢做出这等事后还跟扶苏犟嘴的,自然不是外人。此人就是扶苏一力推荐给白起,且得了白起悉心栽培的章邯。

其实扶苏应该想得到的。

章邯是扶苏最早发掘的“名将”,而且两人性格相近,交往中更如兄弟一般相得。而章邯在年幼时便被扶苏灌输了不少“人人平等”之类的想法,三观方面更接近一个现代人。

如此一个本就心地善良,又被扶苏感染已深的少年,在亲眼目睹白起杀俘屠城之后,怎么会不对其产生厌恶。

有一半算是自己做的孽。

扶苏想通了这点,却不意味着他就不会对章邯生气。

昭**法森严,任何人触犯军律都是毫无转圜余地的斩立决,莫说是扶苏,只要白起不肯为他隐瞒,就是始皇要保他,也绝非易事。

此时章邯的性命,可就都在白起一念之间了。

而扶苏也实在拿不准以白起的心性,能对一个看重的年轻将官宽容到何等程度。

如果白起没有上报咸阳,那么此事再简单不过,只要扶苏让章邯带着自己的信件回去给白起认个错,就说是章邯来安邑是有紧急军情协商即可。

章邯与扶苏有旧,军中又都知他深得白起信任,如此一来也算圆的过去。

但如果白起此时已经上报,或者有别人看到了章邯留下的信件,那扶苏再为章邯遮掩的话,自己也要担上一份不小的罪责。

若是两月之前,担责也就担责了,这点事还不至于让扶苏如此瞻前顾后,然而自己才与始皇因为韩非之事起了不小争执,如今再闹这么一出,很可能刺激始皇更为愤怒,到时候可就真的没人保得下章邯了。

“你倒是给我出得好题。”

虽然公子还未松口,但是语气中明显的软化,以章邯那等机灵,自是听得一清二楚。

“公子放心,邯此次出走,用的是前将军的令牌,无人起疑。”

看着一脸得意的章邯,扶苏一个头两个大,“得,这下把白起彻底得罪了。”

你拿着别人的令牌外出,还留下信件,这放在谁眼里,不都是再明显不过的挑衅?

章邯一脸无所谓的笑意,看得扶苏咬牙切齿,这小子真欠教育,也不知白起是怎么教他的,怎么对军法一点基本的畏惧都没有。


状态提示:第一零七章 匈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