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都市现代>穿成七十年代俏媳妇>第九十七章 又是拾柴

村长一听,便让大孙子去将张支书喊过来,“你张叔人不错,也是干活的好把式,咱一起吃饭说说话。”

安知夏笑着点头,“我听叔的!”

村长媳妇亲自领着俩儿媳妇钻进厨房整治吃食,每样肉都切下来点,配着时令蔬菜、往年囤下来的干货做了一大桌农家饭。

安知秋端着个陶瓷罐过来,上面用衣服裹得严严实实地。

张山泉也拎着一壶老酒进院子,见状乐呵呵地问道:“安知青,你带啥好吃的了,怎么这么神秘?”

“我刚炖出来的好东西,垣哥送来的,说这东西补脑健体,正好带过来给大家尝尝。”

一听里面有房垣的事情,大家伙都纷纷围上来要先尝尝。陶瓷罐不大,每人也就两三口的量,里面放置了各种切成细丝的食材,汤汁浓稠,泛着诱人的清香。

安知夏也好奇地尝了口,味道极为鲜美可口,竟是比她尝过的野鸡汤还甚,又带着股说不清的清甜,回味无穷,肉嚼起来q弹劲道,像是鸡掌心那块肉。“哥,这是什么肉啊?”

大家伙也好奇得紧,山上还有什么是他们没有吃过的吗?

“蛇肉,这是做得蛇羹!”安知秋淡然地说。

众人愣了下,尤其是女人们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到嘴里的汤顿时不知道该吐出来还是咽下去。

安知夏有些欲哭无泪,虽说她不信鬼神,可是蛇这种细细长长的冷血动物,身上寄生虫很多,难道哥哥不知道病从口入吗?好吧,这时候的人们都没有这种意识,田鼠肉也吃得欢实呢。

不过男人们没有太多想法,只觉得好吃,大口喝大口嚼,见自家女人不吃了,还特别体贴地接过来一口闷了。

后来满桌地地道道用土灶做出来的农家饭菜让安知夏吃得极为满足,哪怕老面馒头都带着股独特的清香与甜美。

说到底,夏华人骨子里是念旧的,是想念冰冷城市、快节奏生活外的温馨和悠闲。

吃过饭后,每人一杯紫苏红糖茶,这是方红叶跟安知夏学得的甜腻,留有后味,让不喜甜的男人都能品品。

堂屋里留下安家兄妹俩、方家父女四人和张山泉。

安知夏略微沉思下开口说:“村长叔、张叔,不知道你们听没有听过稻田养鱼?这是咱老祖宗传下来千年的稻田增产经验,只是我瞧着咱公社里,甚至整个县里都没有这种种养结合的方式。”

村长和村支书忍不住诧异地互视一眼,内心按耐住巨大的波澜,沉声老实地说:“我们老把式们都听过,而且临县有一两个村子是稻田养鱼,稻子比我们多收一成。只是这是个祖传的技术,他们根本不外漏,哪怕村子里的人嫁娶,都是有讲究的。

平时村里还组织民兵巡视,不允许外村人观摩学习。他们抱团独得很,上面的人都拿他们没有办法。再说那些人也存有私心,自己管理的地方稻田增产,业绩也比旁人好看,不是吗?”

村支书也说:“小安厂长,你脑袋瓜聪明,但没有跟着大家伙经历过一整年劳作,可能不知道,稻田里不是一直都有水的,我们会有六七天晒田时间,平常也要给稻田施肥打药,都很影响养鱼。

遇到旱涝的时候,水位升高降低,我们连稻田都顾不过来,哪里有精力管鱼?

再说,也不是没人眼红那几个村子高产,有几个想要业绩的大队长咬牙拿出一两块田地做实验,结果不是水涝的时候鱼被冲跑了,就是鱼把粮食给吃了!”

方红胜和方红利也跟着下地不少年了,积攒下经验,都点头苦着脸附和着。“好像听说有这方面的专家,只是专家费用太高了,咱县里请不起,而专家的地方也捂着不给别人传授经验。

粮食增产一成,能给大家伙带来多少利益?”

“我也听说了,还有一个地方太急功近利了,不知道从哪里打听来了专家,全村人勒紧腰带凑齐了专家费,结果那是个骗子,拿了钱跑了,到现在那地方的大队长一家人都挺不起腰杆住在牛棚呢!”

安知夏抿着唇说:“我前段时间忙着舞台剧,今儿个刚歇下来,骑着车子四处溜达,突然想起这件事情了。其实,我在京都捡柴火的时候,为了偷懒就去废品站拾点书籍、木头。那个废品站的婶子品行好,只要我帮她干点活,就能隔三差五往家里带点东西。

里面有不少古书,我就看到不少关于稻田养鱼的文章。像是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新泷等州,山田栋荒,平处以锄锹,开为町疃,伺春雨,丘中贮水,即先买鲩鱼(草鱼)子散水田中,一二年后,鱼儿长成,食草根并尽,即为熟田,又吸鱼利。乃种稻田,且灭稗草,乃齐民之上术也。’”说到这里的时候,她语速快,让人听不清楚也没明白意思,却能抓住关键词种地养鱼,最终达到双赢,心里泛着浓浓的不明觉厉!

她说这些的意思,也不过是拿出种让大家信服的理由。“诸如此类的文章很多,还有些详细讲解了如何将养鱼和种田完美结合。这种法子关键点就是农田建设、饲养和管理了,解决张叔说得浅灌、晒田、施肥、施农药,以及预防洪涝干旱问题。

那不知道村长和村支书有没有胆子在今年试一试?”

在场的人,除了小白安知秋在琢磨妹子拾柴火的神奇路子,其余的人对粮食都有着莫明的执着,心里的火烧得极旺。

这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场豪赌,拿着半年乃至


状态提示:第九十七章 又是拾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