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军事历史>明末之再造天朝>365.纷纷离去(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以物抵债,这让洪承畴他们的压力小了很多。而且这些学员配发的装备最后是可以带走的,总体上来算的话,洪承畴他们付出的并不是很多。

其实办学校赚钱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鲁若麟想为金州军培养一批潜在的盟友。

只要是经过金州军的培训的学员,对金州军的印象和感情都会好很多。而这些人能够被选出来参加培训,肯定是各家重点培养的对象,以后会逐渐走上更高的位置,影响力也会逐步提高。那个时候,一份对金州军的好感或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说白了这就是一份长线投资,暗地里推广金州军的价值观,广撒人缘。

况且,在金州军学习之后,用惯了金州军的武器装备,自家原来的武器肯定就不怎么看得上眼了,是不是要回去推销一下金州军的武器装备呢?这等于是在为金州军培养免费的武器推销员啊。

按照鲁若麟的规划,辽南将是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以后会出产海量的钢铁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武器、农具、生活用品,这些都需要足够的市场来消化。

这年头钢铁制品可是暴利,只要卖出去了,足以赚到支撑金州军发展的钱财和粮食,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大明军队就是金州军武器销售的重要目标,前期鲁若麟送出去的那些武器装备已经在明军系统内形成了良好了口碑,有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现在只要加大宣传力度,应该会吸引不少的客户。

毕竟比起朝廷自产的武器装备,金州军的武器属于典型的物美价廉,谁能不喜欢。

洪承畴站在回去的船上,望着逐渐远去的旅顺港,心有所思。

曹变蛟作为洪承畴的绝对心腹,站在他身边抱怨道:“这个沈世魁,也太不给督师大人面子了,到时候一定要让他好看。”

洪承畴笑了笑,“是我太心急了。东江军现在粮饷全靠金州军提供,能不看金州军眼色行事吗?除非朝廷能够为东江军提供钱粮,否则沈世魁是不会倒向我们的。”

提到钱粮,曹变蛟就不敢说话了,这不是他能操心的事情,也操心不来。

“督师,我看平辽伯对朝廷和您颇为恭顺,是否有些过于忧心了?”曹变蛟是个直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在辽南的这段时间曹变蛟对鲁若麟的印象大好,非常佩服鲁若麟的实力和人品,所以不自觉的就为鲁若麟说起了好话。

“恭不恭顺不在表面,而在实力。金州军的实力太强了,即使再恭顺朝廷也不会放心的。”洪承畴说了句大实话,让曹变蛟听得心惊胆战。

身为武将,实力太强或者太弱都是罪过,其中的分寸很难把握。像曹变蛟这样的直肠子,还是跟着洪承畴走最稳妥,否则都不知道怎么被别人玩死的。

洪承畴作为蓟辽督师,顶级的文官,政治智慧不缺。他知道,随着清军败退,朝廷对金州军和满清的态度肯定会发生改变,他也要早做应对。

敌人走了,朋友也走了,是时候将目光转移到自身的发展上来了。

虽然鞑子自始至终都没能踏过南关一步,但是对辽南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除了金州军自身的工厂,以及广大的农村,辽南地区的商业活动萎缩了很多。

特别是那些商人,能够离开的基本都离开了。面对战争,也不要指望这些有钱人会冒任何一丝危险与辽南共存亡,哪怕他们对金州军再有信心也不行。

真正留下来的是那些没有能力离开的普通百姓,他们的一切才是真正与金州军息息相关。

随着清军的退去,辽南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大批的商人返回辽南,市场迅速的活跃起来。甚至因为金州军的战绩太过优秀,原本对辽南持观望态度的商人和世族们也纷纷开始来辽南投资,为辽南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

在战争期间一度暂停的人口输入也重新开始启动,每天都有大批的流民进入辽南,等待着金州军的安置。

时间非常紧迫,鲁若麟深知朝廷不会长期允许金州军这样大肆的转移百姓,一旦缓过气来,禁止人口外流将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如果不趁着朝廷的禁令还没有下达多迁移一些百姓,以后想要转移人口就要困难得多。

辽南的地域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可供分配的土地渐渐也有些不足了,金州军将新来的移民统统安置在了长生岛。

长生岛面积有三百多平方公里,是华夏北方的第一大岛,非常适合开垦。利用得合理的话,安置个二三十万人还是没有问题的。

这是鲁若麟第一次来到长生岛视察,沈世魁全程陪同,第一站鲁若麟选择来到长生岛的南汛口实地勘察。

南浔口是离辽东半岛最近的地方,海峡宽度只有四五百米,用木筏都可以横渡,更不用说冬季海水结冰,长生岛与辽东半岛就会连为一体。

“都督,南浔口这里我准备建一道城墙,不用像南关那么高、那么长,能够防住鞑子偷袭就行。”沈世魁指着南浔口说道。

鲁若麟想了想:“今年人力和水泥供应都比较紧张,想要大规模的修建城墙不太可能。先在南浔口这里修一个城堡,再沿岸建设一些堡垒,应该可以防止住鞑子的偷袭了。”

冬季行军本来就不容易,鞑子即使是想偷袭也不可能出动大军。小股人马偷袭,只要扼守住交通要道,问题就不大。

等熬过了这两年的蛰伏期,鞑子应该


状态提示:365.纷纷离去(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